[每周一例]工廠化養殖虹鱒發生氣泡病 [閱讀率:5880] | 05-21 |
[病例545]湖北省孝昌縣一工廠化虹鱒養殖場,養殖車間上方未完全覆蓋石棉瓦,部分露天,用塑膠養殖桶進行內循環養殖(圖1),每個養殖桶直徑3米,深1.3米,使用氧氣罐增氧,內循環水量占80%,抽取外圍下層水庫水補充20%。每桶養殖100尾,規格約10斤/尾,共3萬余尾,一天投喂2餐。病魚長期死亡,每天約10尾。 2020年4月6日,晴天升溫,死亡開始增加,每天達50-60尾。 4月10日,現場調查發現養殖桶內水色濃綠,使用水質快速檢測盒測得水質指標:pH值8.8、氨氮高于1.5mg/L、亞硝酸鹽0.4mg/L。觀察水中病魚尾鰭、背鰭發白(圖2)。晴天上浮嚴重,陰雨天較少 [查看詳情] |
最新資訊--虹鱒魚苗綜合癥疫苗開始田間測試 [閱讀率:12073] | 08-16 |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 又名虹鮭、麥奇鉤吻鮭,是麻哈魚屬的一種魚。本魚體呈紡錘形,略側扁;口大,鱗片細小。魚體背部藍灰色,散布黑褐色斑點,腹部銀白色;幼魚體側中央具10個橢圓形斑,成魚則無。繁殖期的雄魚上下頷會彎曲呈鉤狀,且體側出現彩虹般的桃紅縱帶,背鰭軟條10至12枚;臀鰭軟條8至12枚,體長可達120公分。原產于北美洲和太平洋,主要生活在溫帶,是一種廣鹽性魚類,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imG]upload/article/a2019081610363177.jpg[/imG]虹鱒魚苗綜合癥rainbowtrout fry syn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 [閱讀率:13989] | 08-16 |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vaccines的文章: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081610295465.jpg[/imG]近年來,有報道魚類有核紅細胞(RBC)參與了對病毒感染的應答反應。本文研究團隊前期已經證明虹鱒紅細胞能夠表達由抗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病毒(以下簡稱VHSV)的DNA疫苗編碼的抗原,并在體外對該抗原進行免疫應答。這次,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索虹鱒紅細胞在體內DNA疫苗接種中目前未知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首次展示了在用VHSV的糖蛋白G對虹鱒進行DNA免疫后紅細胞在引發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im [查看詳情] |
螺旋藻在改善虹鱒魚粘膜免疫反應和抗病性中的作用 [閱讀率:13246] | 07-11 |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Aquaculture的文章:螺旋藻在改善虹鱒粘膜免疫反應和抗病性中的作用,文章引用信息如下(DOI:10.1016/j.aquaculture.2019.05.009)[imG]upload/article/a2019071109314273.jpg[/imG]在本研究中,為了研究螺旋藻(SP)對虹鱒的免疫反應,粘膜表面組織結構和抗病性的影響。分別配制了三種SP水平(0%,2.5%和5%)的飼料配方,并將每種飼料隨機分配到三個實驗組,每個實驗組45只魚。在7周喂養試驗結束時,檢測免疫相關基因[溶菌酶,組分3(C3),免疫球蛋白M(IgM),omDB-3和腫瘤壞死因子- [查看詳情] |
虹鱒幼魚小瓜蟲病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53643] | 07-31 |
[imG]upload/article/a2016073122471356.jpg[/imG]作者:陳琦 陳鵬飛 程輝輝 徐順寬 馬吉順 何善成 彭其林小瓜蟲病對虹鱒危害極大,嚴重時常造成大批死亡,其病原小瓜蟲主要寄生在魚類的皮膚、鰭、鰓、頭、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點狀胞囊。本文對2014年6月在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龍羊峽水庫養殖場發生的一起小瓜蟲病的防治進行總結,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和借鑒并指導生產實踐。一、小瓜蟲病發病簡介青海龍羊峽水庫夏季水溫常年維持在22℃左右,此水溫正是小瓜蟲易感和小瓜蟲病爆發的溫度。小瓜蟲病發生的最適水溫是15-25℃[1],而小瓜蟲通常 [查看詳情] |
如何讓三文魚養殖戶贏在起跑線? [閱讀率:67876] | 10-26 |
魏艷潔:2015年博士生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隨后加入通威,現任通威股份特種水產研究所營養師一職,目前主要負責通威股份冷水魚類(鮭鱒魚)的配方管理和技術支持相關工作。碩博士連讀期間主要從事冷水肉食性魚類飼料中魚粉蛋白替代的研究和新蛋白源的開發工作。[imG]upload/article/a2015102622311989.jpg[/imG]特種水產研究所營養師 魏艷潔[b]三文魚的由來[/b]提到三文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生魚片,紅嫩的肌肉,滑潤的口感,令每個人都垂涎欲滴,那么三文魚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讓我們一步步來揭開她神秘的面紗。很久很久以前,北大西洋有一種魚,每年都會洄游到歐洲沿岸的河流 [查看詳情] |
虹鱒魚成魚池塘養殖的池塘條件 [閱讀率:69107] | 01-02 |
成魚養殖是從魚種養成商品魚的養殖。一般飼養成魚是用滿1年的魚做魚種開始飼養,也有的是從當年魚開始一直養到商品魚出池。但不管何種養殖方法,要想獲得高產高效,都必須放足量的魚種,通常在一年的生長期中,年生產量是放養量的3.5~5倍。 成魚養殖魚池要求面積在60~600平方米之間,圓形及方形池都可以,也因地制宜設計,但是池深要達到0.8~1.2米,水深60~80厘米,池底坡降0.8%。 水深要求能隨著魚的生長調整池水深度。一般成魚池和親魚池水深60~90厘米。池壁高要超過水深30厘米。水的深度常借排水口閘板的增減予以掌握。 浮泥過多或保水力差的特殊情況下,池塘要求全用混凝土做池底 [查看詳情] |
虹鱒魚內臟真菌病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59246] | 06-17 |
病名虹鱒內臟真菌病病原異枝水霉等癥狀病魚腹部膨大,剖腹鏡檢,可見消化道、肝、脾、腎、鰾、腹腔、體壁等處有大量真菌寄生。最早感染部位是胃的幽門處,逐漸侵入胃粘膜,也有的通過胃壁伸到腹腔內,大量繁殖,引起腹腔內出血、積水。菌絲甚至可以侵入腹膜、骨骼肌以及皮膚,但幾乎沒有菌絲穿過活魚皮膚而伸出魚體外。危害對象主要感染鮭鱒魚類內服藥物三友水霉克星康復散外用藥物三友水霉克星 [查看詳情] |
虹鱒魚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57919] | 06-15 |
病名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病原彈狀病毒科艾特韋病毒癥狀病魚體色變黑,眼球突出,眼眶口腔出血,鰓色淡蒼白或花斑狀出血。急性型各組織器官都發生出血,出現突發性大量死亡。慢性型很少出血,但內臟器官普遍顏色變淡。危害對象主要傳染虹鱒魚,危害魚種及1齡以上魚。流行情況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溫6—12℃時多發,15℃以上較少發生。內服藥物康服星、肝舒平外用藥物三友復合亞氯酸鈉 [查看詳情] |
虹鱒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57458] | 06-15 |
病名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病原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癥狀病魚狂游、打轉,時而出現痙攣,狂游不久即死,是一種急性傳染病。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因腹腔積水而膨大,鰭條充血,肛門處常拖有一條不透明的假管型粘液糞便(典型癥狀),鰓及內臟褪色,口腔、脂肪組織、腹膜、鰾等處常有出血點,腸出血。病后殘存魚常脊椎彎曲。危害對象主要危害鮭鱒魚類的魚苗。 1齡魚種雖患病, 但死亡率不高; 2 齡魚以上不發病。流行情況自然條件下,水溫8—15℃流行。內服藥物舒克、肝舒平外用藥物漁血爾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飼料配方實例 [閱讀率:71048] | 06-06 |
編號 配方組成(%) 粗蛋白含量(%) 飼料系數 國家 1 北洋魚粉65、小麥粉29、啤酒酵母5、混合維生素1 45~49 2.2 日本 2 魚粉21、魚肉及內臟40、甲殼類漿6、棉籽粕23、小麥粉3.6、酒糟2.4、混合維生素1.5、玉米油2.5 34.8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弧菌病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53539] | 11-04 |
是對虹鱒養殖危害極大的一種疾病。流行期不固定,易于晚春和秋季發生。發病水溫在10℃以上。 (1)外部癥狀。發病初期體表和鰭的基部逐漸變黑,以后不正常攝食,離群獨游,常在池邊和出水口附近。眼球突出,部分肌肉腫大,鰭的基部、肛門、體表有出血現象。嚴重時,表皮潰破,露出壞死肌肉。 (2)內部癥狀。發病初期可見腸管充血,缺乏彈性;以后發炎充血。眼球白濁,且眼窩和眼球出血,脾臟肥大,腎臟腫脹,末期出現全身性敗血癥,紅細胞數急劇下降。 (3)治療。以口服磺胺類藥物效果顯著。每千克魚的投藥量為75-100毫克,可以餌料充分混合,連續投喂1周。在捕撈、換池時,應將池底清除干凈,并用漂白粉、 [查看詳情] |
魚類營養性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方法 [閱讀率:51153] | 10-27 |
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天然餌料很少,人工飼料的配制只有營養全面,才能使魚類健康、迅速的生長。最適合的飼料應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且要搭配適當,才能使魚類生長迅速、健康,餌料系數低;否則,某種營養成分缺乏或過多,不僅會影響魚類的生長,且餌料系數高,魚類的體質差,嚴重時還會引起生病甚至死亡。常見的魚類營養性疾病有以下幾種: 1、萎癟病(瘦背病) 1.1病因 (1)由于放養過密,餌料不足,部分魚苗或苗種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致使魚類發生此種疾病。 (2)由于飼料中缺乏必需的維生素,如葉酸、維生素E等,或由于飼料中脂肪被氧化產生醛、酮、酸等有毒物質,某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技術之細菌性鰓病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13055] | 10-27 |
為虹蹲仔魚期主要病害之一。體重3克左右時最易發病。病魚無食欲,不活躍,集中于池邊以及排水口附近。發病初期鰓部出血,粘液過多。隨著病勢發展,鰓絲逐漸融合或呈棒狀,鰓色變淡,喪失機能。 防治方法:早期可用藥浴治療。每立方米水用2克二氧化氯全池洗浴l小時,或用磺胺類藥物洗浴。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技術之傳染性胰臟壞死癥的防治方法 [閱讀率:10500] | 10-27 |
目前已知的虹鱒魚病有30余種。當飼養的虹鱒出現活動能力減弱,游泳乏力,常避開水流在池壁或排水口附近緩慢獨游,或靜臥水池底;體色不同于正常魚,顏色發黑、發白或部分發白;攝食量降低等癥狀時,往往是魚病潛伏期的表現,應及時診斷治療。 (1)急性癥狀。魚在水面旋迥狂奔,上下急游。腹部、前腹部膨脹突出,糞便粗糙。消化管透明,充滿乳白色粘液,腸管白色無彈性,壁薄,粘膜剝離。幽門垂出現凝血塊。死亡率可達50%-60%,發病可持續1-1.5個月。開食1—4周,水溫在13—16℃時出現。 (2)慢性癥狀。病魚腹部膨脹,眼球外突。魚鰭基部出血,體表發黑或茶褐色,尾、腹、背和胸鰭尤為明顯,發病期間2個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的診斷與防治技術 [閱讀率:11110] | 10-19 |
1.病原: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 2.癥狀:病魚狂游,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腹水,鰭基充血,肛門處常拖有一條長而較粗的白色黏液便,貧血,口腔、肌肉、腸、鰾等處出血;魚苗的卵黃囊也會出血,因充滿漿液而腫大。 3.流行情況:主要危害虹鱒、河鱒等鮭科魚類的魚苗及當年魚種,死亡率高;1齡魚種也患病,但死亡率不高。 4.診斷: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病魚肛門后拖的黏液便較患傳染性胰腺壞死病的粗長、結構粗糙。確診須進行病理學及免疫學診斷。 5.防治方法:在疾病早期,外潑消毒藥及內服藥飼有一定的效果。 外用藥:(1)全池外潑水產保護神,每立方米放藥0.2毫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水霉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0428] | 10-16 |
由于水霉菌是腐生性菌類,虹鱒魚患此病多是在體表受傷后病原體侵襲所致,因此無損傷健康虹鱒魚以及活的發育卵一般不受其感染。 防治方法:可用4%食鹽浸洗10~15分鐘;或按25克/平方米水面用量的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以后每隔2周時間繼續用此方法全池潑灑作為預防。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腸炎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0005] | 10-14 |
虹鱒魚苗在上浮開始攝食人工餌料后,容易發生腸炎病。病因主要使用了變質的原料,或飼料存儲時間長,導致飼料變質。池塘清污不及時、不徹底。 另外,虹鱒魚苗在上浮開始攝食人工餌料后,尤其在全長3~6厘米階段,投喂量過大,極大加重了魚苗消化系統的負擔,都有可能引發腸炎。 對虹鱒魚腸炎病,要采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措施,飼料的原料品質必須良好,魚苗養殖池要保持清潔衛生,每天清除糞便、殘餌。投喂量嚴格按照體重的比例。一旦發生腸炎病,要停止投喂原先的飼料,然后配制藥餌。 可用磺胺嘧啶每百千克魚用藥10克,第2~6天減半量,6天為一個療程.也可用“腸炎!币0.5%的添加量添加于飼料中投喂,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小瓜蟲三代蟲魚鲺等寄生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0595] | 10-14 |
1.小瓜蟲。河址Q白點病。是一種流行廣、危害大的纖毛蟲病。小瓜蟲在魚的皮膚和鰓組織剝取細胞質為食,寄主受刺激分泌黏液,形成白色囊泡,呈現出許多大白點,如不及時治療,會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輕度小瓜蟲病用1/4000濃度的福爾馬林藥浴40分鐘,重度用“瓜蟲靈”0.1~0.2克/立方米的配比量全池潑灑,連用2次;或用1/4000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洗1小時。 2.三代蟲。翰≡侨x。蟲體寄生在魚的體表,并大多數寄生在魚的鰓部和背鰭部。魚鰓浮腫、鰓蓋張開,鰓絲暗黑色;魚體色暗無光澤,離群緩游,病魚不攝食,逐漸瘦弱死亡。 防治方法:對患三代蟲的魚可用2%食鹽溶液浸洗2分鐘;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9638] | 09-27 |
1、癥狀 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和神經型。 (1)急性型:發病迅速,死亡率高。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眼和眼眶結締組織及口腔上顎充血,鰓蒼白或花斑狀充血,肌肉和內臟有出血癥狀。有時胸鰭基部充血。 (2)慢性型:病程較長,死亡率較低。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鰓絲腫脹、貧血,肌肉和內臟有或無出血癥狀。 (3)神經型:主要表現為病魚運動異常。在水中時而靜止或沉入水底,時而激烈掙扎或做旋轉運動。病魚腹壁收縮,體壁出血癥狀不明顯。病程較慢,死亡率較低。 2、病原 為艾特韋彈狀病毒。病毒呈槍彈形,大小為170~180納米×60~70納米,單鏈RNA病毒,對酸(pH值3.0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癥防治技術 [閱讀率:8810] | 09-27 |
1、癥狀 本病的特征之一是苗種突然死亡。病魚首先游動緩慢,順流飄起,搖晃擺動,時而出現痙攣,繼而浮起橫轉,往往在劇烈游動后不久即死。此時出現的狂游為該病特征之一。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因腹腔積水而膨大,鰭基充血,肛門處常拖著一條長而較粗的白色黏液糞便。病魚貧血,鰓、肝、脾和腎顏色變淡?谇槐诤腕w側肌肉組織充血、出血(這是該病的又一特征)。該病的主要病理變化表現為腎臟及脾臟的造血組織嚴重壞死。 2、病原 為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毒(IHNV),屬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型。病毒呈彈丸形,大小120~300納米×60~100納米,單鏈RNA,對乙醚、甘油、酸、熱敏感。在pH值3.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內臟真菌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9157] | 09-27 |
1、癥狀 發病初期與健康魚沒有區別,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表現為反應遲鈍,行動緩慢,體色發黑,不攝食,腹部或胃的位置膨大。解剖觀察時,可見腹腔中有大量真菌菌絲,整個內臟都被真菌菌絲包圍,有時還會見到菌絲穿過腹壁向外生長。病魚很快死亡。 2、病原 主要是異絲水霉,此外還有侵襲性水霉和鮭糞霉未定種。我國虹鱒腸內寄生的是鮭糞霉未定種。 3、流行情況 本病主要危害虹鱒和其他鮭科魚類的稚魚。多發生于水溫7~11℃,死亡率10%~20%。本病可單獨發生,也有與病毒病并發的,并發時死亡率可高達100%。規格為4.5厘米以上的虹鱒很少患此病。 4、防治方法 目前對本病 [查看詳情] |
虹鱒魚傳染性胰腺壞死病的流行情況及防治方法 [閱讀率:8814] | 09-27 |
1、流行情況 傳染性胰腺壞死病是虹鱒魚苗、幼魚的一種危害嚴重的病毒性疾病。廣泛流行于北美、歐洲和亞洲各國,是世界性魚病,在我國流行于臺灣、東北、山西、山東、甘肅和北京等地,是魚類口岸的第一檢疫對象。該病主要危害溪鱒、虹鱒、克氏鮭、銀大馬哈魚、枇杷鱒、紅大麻哈魚等魚苗和幼魚。主要危害14~70日齡的魚苗、魚種,開食后2~3周的魚苗發病率最高,往往屬急性流行,死亡率高達50%~100%,而20周齡以上的幼魚一般不發病。 該病常在水溫10~15℃時流行。10℃以下或15℃以上發病少,而且病情較輕,死亡率低。發病后殘存未死的魚,可數年以上乃至終生成為帶毒者,并通過糞便、魚卵、精液排出病毒 [查看詳情] |
虹鱒魚傳染性胰腺壞死病的癥狀及病原分析 [閱讀率:8627] | 09-27 |
1、癥狀 本病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虹鱒魚苗往往在開食后2周左右開始發病,較大的魚苗先受到感染。初期癥狀表現為體色發黑,食欲減退,攝食不良,各鰭條充血或受損傷,游動遲緩,多數魚苗肛門處有一條黏液狀糞便。初期癥狀出現后,病程來勢兇猛,很快出現大批死亡。魚苗中大的個體開始死亡,繼而瀕死魚旋轉狂奔,上下竄動,也很快死亡,一日死亡率可達10%,累計死亡率高達50%~100%。病死魚腹部(特別是胃部附近)膨大。 解剖觀察時,腸道內無食物而充滿透明或乳白色或淡黃色黏液,這些黏液樣物通常在5%~10%的福爾馬林中不凝固,因而具有診斷價值。腸壁松弛無彈性,胃幽門部出血,胰臟呈點狀出血,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之小瓜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971] | 09-24 |
1、癥狀 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蟲體寄生在虹鱒的體表、口腔、眼球和鰓上,寄生部位肉眼可見很多的白點,將白點刮下并置于玻片上的水滴上時,可見到白點沿水滴邊緣運動。若寄生于眼球時,可導致眼球渾濁、發白。寄生在鰓時,可使鰓黏液增多,鰓絲腐爛,病魚呼吸困難。 2、病原 為多子小瓜蟲。 3、流行情況 本病主要危害虹鱒稚魚階段,流行范圍廣,是虹鱒養殖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水溫在10℃以上,感染率可達90%以上。常引起急性死亡。 4、防治方法 (1)用5%食鹽溶液浸泡病魚1分鐘或1%濃度浸泡1小時,效果良好。 (2)1:4000福爾馬林浸泡1小時。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之弧菌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750] | 09-24 |
1、癥狀 病魚攝餌不良,體色發黑,各鰭基部充血,體表、口腔、肛門發紅出血,鰓絲貧血略發白。有的眼球突出。個體較大的魚或成魚的體表往往有糜爛、破裂、變白、真皮潰爛、肌肉壞死等癥狀,有時到處可見出血點。 2、病原 為鰻弧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菌體直或稍彎,兩端圓形,單個或2個相連,無莢膜,不抗酸,通常為極端單鞭毛,能運動。溶血,發酵葡萄糖產酸不產氣,對鏈霉素、新生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弧菌抑制劑(0/129)敏感,產生毒素。生長溫度5~43℃,適宜溫度18~37℃,生長pH值5.8~10.5,0%~5%氯化鈉中能生長,但在無氯化鈉培養基中生長不良,6%的氯化鈉中不生長。 3 [查看詳情] |
鱖魚養殖常見病之小瓜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576] | 09-24 |
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此病由多子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和鰓部而引起。用顯微鏡檢查時要注意,小瓜蟲成蟲具有馬蹄形大核,而幼體只有圓形、橢圓形或短棒形的大核。 1、癥狀 蟲體大量寄生時,肉眼可見病魚體表、鰭條或鰓部有許多小白點,這小白點即為小瓜蟲,另外還可見蟲體寄生引起組織增生的點狀囊泡。體表粘液增多,魚體消瘦,病魚游泳遲鈍,浮于水面,有時也集群繞池游動。 2、流行情況 從魚苗到成魚都可以發生此病,引起大批死亡。其中以夏花階段和魚種階段危害最大。 3、預防方法 用生石灰徹底清塘。 4、治療方法 ①將病魚轉移到清塘不久的水體中。 ②每畝水面(水深1米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之癤瘡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919] | 09-24 |
1、癥狀 鮭鱒魚癤瘡病可分為4個類型:急性型,不等外部癥狀表現出來,病魚已開始死亡;亞急性型,表現出癤瘡癥狀后開始死亡;慢性I型,表現出腸道發炎,鰭基部出血癥狀,病魚死亡較慢;慢性Ⅱ型,能分離到病原菌,但無明顯癥狀,也不引起死亡,有時鰓上有輕度癥狀。當病菌入侵后,在魚體軀干部肌肉內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細菌增殖,肌肉組織溶解壞死,出血,漿液滲出,游走細胞浸潤,患部皮膚軟化,向外隆起,形成癤瘡。但稚魚只見體側有小的紅點。 2、病原 為滅鮭氣單胞菌,革蘭氏陰性,無鞭毛,適宜生長溫度為20~25℃,適宜pH值為7.0,生長鹽度為0%~3%。 3、流行情況 幾乎所有的鮭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之鰓霉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771] | 09-24 |
1、癥狀 病魚失去食欲,呼吸困難,游動緩慢,鰓黏液增多,鰓上有出血、瘀血或缺血的斑點,呈現花鰓;病重時魚高度貧血,整個鰓呈青灰色。急性型病魚因缺氧,2~4天即可死亡。鏡檢時可發現鰓上有大量鰓霉菌寄生。 2、病原 為血鰓霉菌。 3、流行情況 此病在水質骯臟、有機物多、水溫20℃左右時易發生,死亡率為10%~50%。 4、防治方法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重點是進行預防。預防鰓霉病要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加強飼養管理,注意保持水質清新。在疾病流行季節,要適當加大水流量;注意掌握投餌量,每月用2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潑灑1~2次。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之鏈球菌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357] | 09-23 |
1、癥狀 病魚游動緩慢,分散于緩流處,浮于水面,或頭腹部向上、尾向下,呈懸垂狀,臨死時,病魚或間斷性狂游,或腹部向上。病魚體色發黑,身體瘦弱,鰓顏色變淡,呈現貧血,眼球充血、腫大、突出;肛門紅腫;肝臟腫大并呈黃土色(為脂肪變性,因此該病又稱肝脂肪變性。;胃腸內無食物,多數病魚腸內充滿黃色黏液。 2、病原 為糞鏈球菌,病魚組織涂片上的菌多呈單球狀或雙球狀。 3、流行情況 本病在日本、美國、加拿大及中國(山西、四川、北京等養鱒場)均有流行。從當年魚至成魚均可受害,死亡率高。本病主要流行于夏季,特別是在連續投喂成分不全的餌料或缺乏維生素的餌料或含氧化脂肪餌料的情況下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之鲺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086] | 09-23 |
1、癥狀 肉眼可見寄生在魚體表的病原體,病魚狂躁不安,群集水面做跳躍式狂游。 2、病原 為鲺,長7~11毫米。 3、流行情況 終年可見,常并發細菌性疾病或水霉病。 4、防治方法 (1)魚蟲凈0.01毫克/升全池潑灑。 (2)通過突然降低水溫(5~6℃)可治療此病。 [查看詳情] |
虹鱒成魚的飼養與管理技術 [閱讀率:10362] | 01-10 |
(一) 成魚的飼養方式 虹鱒成魚的飼養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高密度流水的池塘養鱒 這是目前國內外普遍采用飼養方式,它具有占地面積小,節省人力物力,餌料利用率高,產量高等優點。 2.利用高壩水庫深層低溫水養鱒。 高壩水庫其水溫的直分與水深成正比,表層水溫高,底層水溫低。利用高壩水庫發電或灌溉隧洞輸出的深層低溫水,可以在下游近庫區渠道處進行網箱養鱒,現以浙江新安江虹鱒養殖場為例作一介紹。 (1)養殖情況。新安江水庫大壩下游20公里,流量充足,水草、小魚蝦很多。近年來生長在那里的溫水性魚類日益減少,而養殖虹鱒卻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1980年1月,浙江建德縣漁 [查看詳情] |
虹鱒魚苗魚種對飼料的營養需求 [閱讀率:9205] | 01-10 |
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和糧農組織根據虹鱒的營養需要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原料供應和成本等情況,提出的虹鱒營養建議:虹鱒魚苗魚種對蛋白質的最低需求量為36%;對鈣的需求量為1.0%~1.5%;對有效磷的需求量為0.5%~0.8%;對賴氨酸的最低需求量為2.0%;對蛋氨酸和胱氨酸的最低需求量為1.2%;對可消化能的最低需求量為1506.24千焦/100克;對維生素A的最低需求量為60萬國際單位;對維生素D的最低需求量為10萬國際單位;對維生素E的最低需求量為6000國際單位;對維生素K的最低需求量為1.2克;對維生素C的最低需求量為24.0克;對維生素B1的最低需求量為2.4克;對維生素B2的最低需求量為2.4 [查看詳情] |
白點鮭與虹鱒魚金鱒魚池塘混養試驗 [閱讀率:11556] | 06-22 |
1、材料和方法: ①試驗點及流水池選擇。試驗示范選在冷水魚養殖條件好的冷水魚良種繁育場,每口流水池的面積為80m2~160m2,長30m~40m,寬3m~4m、水深50cm~70cm。 ②混養品種及放養密度;祓B品種為白點鮭、虹鱒、金鱒,其中白點鮭占10%,其它占90%;投放密度為335尾/m2。 ③餌料及投喂方法:投喂飼料是高密度流水池養殖的關鍵,開始的1~2月投喂直徑1.5mm~2mm顆粒飼料,3~5月份投喂直徑為3mm~4mm的餌料,5月份后投5mm~6mm的顆粒餌料。 ④成魚池飼養管理:一是保持池水深50cm~70cm,流量在20cm/秒~30cm/秒;二是定 [查看詳情] |
虹鱒魚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癥狀及防治 [閱讀率:10712] | 11-26 |
傳染性胰臟壞死。↖PN)是虹鱒魚苗、幼魚的一種危害嚴重的病毒性魚病。 [病原] 病原是IPN病毒。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有極強的抵抗力,其感染力在水中可保持230天以上,在泥漿中可保存210天,在完全干燥條件下也能保持4周。對氯仿(50%)、乙醚(50%)、酸(pH3)不敏感。在pH3酸性溶液中經30分鐘其感染率仍為100%,在56 ℃下經30分鐘尚不能滅活,在60℃下經1小時才能滅活。 IPN病毒在4℃-25℃內增殖,在15℃-20℃增殖較快。在4.5℃時病毒復制受到抑制。 [癥狀與診斷] 本病在臨 [查看詳情] |
虹鱒魚健康養殖的養殖場設置 [閱讀率:14993] | 08-13 |
養殖場的設置應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不同的養殖類型而考慮。另外,交通條件、電源動力等也應一并考慮。如果是從親魚培育到食用魚養成的綜合性養殖場,應設計配置全套設施。 魚池目前一般可分為魚苗池、魚種池、成魚池和親魚池。在實際生產中,可以根據需要適當交替使用。魚池的大小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魚池的形狀不限,虹鱒魚養殖池有圓形、六角形、長方形等。由于虹鱒魚適于流水養殖,只要水流充足,魚池不必建得過大。成魚池一般為長方形,稚魚池可視具體情況和用途建些圓形池。如果新建,建造長方形池對邊緣排水較為省地實用,建圓形或六角形對中心點排水較為實用。長方形魚池長寬比例一般為1: [查看詳情] |
虹鱒養殖場的水源與魚池 [閱讀率:15248] | 08-13 |
[size=4][b](一)水源[/b][/size] 虹鱒必須飼養在清澈的流水中,地下水、河流水、山溪水、海水都可利用,但要求四季水量充沛,水溫適宜,溶氧充足,水質清潔無污染。 [b]1.水質。[/b] 選擇養鱒場所時,應盡可能利用自然形成的落差來增加溶氧量,同時水的酸堿度pH值一般要求在6-8。 [b]2.水溫。[/b] 飼養虹鱒的適宜水溫是7℃-20℃,7℃以下則生長緩慢,超過25℃后就會逐漸死亡。 [b]3.水量。[/b] 虹鱒養殖規模的大小,主要取決供水量。水量一般以枯水期的水能力為依據。在一般情況下,每秒0.1立方米的水流量可年產商品虹鱒12 [查看詳情] |
虹鱒與道納爾遜優質虹鱒的人工繁殖技術 [閱讀率:11544] | 08-13 |
[b](一)親魚的培育[/b] 培育好親魚是做好人工繁殖工作的前提。親魚因生長地區和水溫條件的不同,其性成熟年齡也不盡相同。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一般雌性個體性成熟年齡為3年,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產卵。而在華中地區,一般雌性個體2年即可達到性成熟,每年的1月即已開始產卵;在西北地區一般為2齡性成熟,每年的11月下旬產卵。 親魚培育工作一般有兩種,一是從幼魚階段即開始這項工作,將親魚的培育與選育相結合,通過不斷地選育和培育,最后得到品質優良的親魚;另一種是在親魚產卵前1個月左右進行,從已達性成熟的個體中選擇做為催產產卵和進行人工育苗的親魚。我們這里只介紹后一種。 在產卵期前 [查看詳情] |
虹鱒與道納爾遜優質虹鱒仔稚魚的培育技術 [閱讀率:10384] | 08-13 |
上浮仔魚是指魚苗孵出后,卵黃囊吸收2/3,開始上浮水面攝食的個體。此時魚的全長為18-28毫米,體重70-250毫克。仔稚魚的培育是魚苗培育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一環,往往成活率較低,在60%左右。為提高其成活率,應在此培育階段加強技術管理。 [b]1、培育池[/b] 培育池以長方形水泥池為好,設于近水源的上游,面積為30-60平方米,從進水口到排水口要有5%-6%的傾斜面,池的中部順水流方向設有一條“V”形凹槽與便于集污和排污,并在進、排水口外設有攔魚柵。在魚池用水為一次性使用。池魚在使用前要進行徹底清池,并用20毫克每升的漂白粉或200毫克每升的生石灰消毒。 [b]2、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的水質控制技術 [閱讀率:13548] | 08-13 |
水質條件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虹鱒魚養殖生產的成功與失敗。 虹鱒魚是喜逆流和喜氧的魚類,水流的刺激不僅可加速體內物質代謝,而且能把排泄物帶走。虹鱒魚生活的適宜流速為2~3厘米/秒,水中的溶氧量一般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而工廠化養殖水中溶氧要達到9毫克/升以上,這時食欲旺盛,生長速度也快。 夏季虹鱒魚養殖的溶氧必須避免低于5毫克/升,因為當水中溶氧低于5毫克/升時,虹鱒魚出現不適,呼吸頻率加快。當溶氧為3毫克/升時可引發虹鱒魚大批窒息死亡。 虹鱒魚喜清凈而透明的水,水中懸浮物落于鰓上能導致呼吸困難,嚴重時以致窒息。幼魚對混濁水體尤為敏感。 對于虹鱒魚 [查看詳情] |
虹鱒魚的孵化技術 [閱讀率:14751] | 08-13 |
孵化設備可以用普通桶式孵化器,將塑料桶正中穿過桶蓋和桶內的孵化網盆豎立一根塑料注水管,孵化網盆盆口的沿正好卡在孵化桶內壁上,盆底至桶口沿之間是裝受精卵的空間,孵化用水通過集水漏斗注入注水管,從上至下通過注水管下端的三角口,又從下至上,通過孵化網盆的網孔,流經盆內的受精卵后從桶口周邊溢出。 受精卵經1小時吸水膨脹后,就可以裝入孵化桶或孵化槽中進行孵化。用塑料桶孵化時每桶裝受精卵5萬~10萬粒。 受精卵孵化積溫達100℃時,取一定數量的卵放入鑒別液中,經5分鐘后,卵內可看到白色線條狀胚體的卵即為受精卵發育狀態。鑒別液的配制為福爾馬林5毫升,甘油6毫升,冰乙酸4毫升,蒸餾水85毫升。 [查看詳情] |
虹鱒魚仔魚的培育條件與魚苗放養技術 [閱讀率:10882] | 08-13 |
由于魚苗規格越大的生命力越強,而上浮稚魚是魚苗剛剛孵出后,規格最小階段,以至剛孵出的魚苗很嫩弱,趨暗怕光,活動緩慢,因有卵黃囊供給營養,此時不需投餌。當卵黃囊吸收2/3時開始上浮并且可以開口攝食人工餌料。這時的小虹鱒魚苗全長在17~30毫米,體重在60~260毫克。因為剛孵出的稚魚非常嬌嫩,上浮稚魚的培育是虹鱒魚苗種飼養過程中難度最大、技術性最強、成活率較低的階段。特別是開食的最初1個月,一定要認真管理和投喂。 [b]1.培育池水體條件[/b] 培育池面積10~200平方米,寬1~2米,長為寬的2~6倍。入水形式采取并聯排列進水,池水深度20~30厘米。水質應符合GB 11607 [查看詳情] |
虹鱒魚的人工繁殖技術 [閱讀率:13211] | 08-13 |
[b]1、親魚培育[/b] 虹鱒人工繁殖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親魚培育,其培育好壞直接關系到雌魚的懷卵量、成熟率以及卵子和精子的質量。因此,在親魚培育中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1.1建好親魚培育池 為了培育好親魚,親魚池要求寬大,水流暢通,含氧量充足。在實際生產中親魚池通常建成長方形,面積400~500平方米,水深1~1.5m,注水流量50~100L/s,砂石池底;常年水溫16~18℃,水中溶氧達6mg/L以上,水量充足。親魚池的進、出水口可與池寬度相等,以保持水流暢通,加大流量;水量較小的地方,親魚池的進水口可為池寬的1/5,出水口寬度可為池寬的1/2。為了防止逃魚和其它野雜魚 [查看詳情] |
虹鱒稚魚和當年魚的培育技術 [閱讀率:9554] | 08-13 |
稚魚和當年魚的培育 稚魚通常在水溫略為偏低的條件下不易得病,成活率高。隨著稚魚的成長和游泳能力的增強,可給予盡量多的水量。稚魚規格從1克到30克,其放養密度逐漸降低,從1600尾/平方米降到500尾/平方米;注水量則逐漸增大,溫度高則需水量大。 隨著稚魚的生長,可逐漸減少魚粉等動物蛋白的比例,增加植物蛋白的比例。日餌率(每日投餌量占吃食魚總重的百分比)隨著稚魚規格及水溫不同而不同,約從0.9%至5.4%。隨著稚魚規格變大,日餌率逐漸下降;隨水溫變化,日餌率也隨之變化。虹鱒魚個體長勢不均是普遍現象,當稚魚長到2克時,需進行一次篩選工作,按大小不同規格分別飼養。 [查看詳情] |
冷水魚虹鱒魚、鱘魚養殖技術要點 [閱讀率:15137] | 08-13 |
(一)虹鱒魚 鱒魚屬冷水性魚類,鮭科,原產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向世界推廣的優良四大淡水養殖品種之一。 虹鱒魚頭小、骨少、肉厚,肉中無肌肉刺,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無腥味,適宜于蒸、煮、烤,也可以做生魚片直接食用。 據四川省水產局有關專家的介紹和從都江堰虹口三文鱒產業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場場長劉思泉那里了解的情況,虹鱒魚應這樣養: 1、建場 虹鱒魚生存極限溫度為0度到30度,生長水溫5度到22度,最適生長溫度12至18度。溶氧值要求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不應低于5毫克/升),適宜生活的流速為2—16厘米每秒,PH值7—8。虹鱒生長快、養殖產量高、經濟效益 [查看詳情] |
虹鱒卵和苗種的運輸技術 [閱讀率:10439] | 08-13 |
[b]1、魚卵運輸[/b] 虹鱒卵孵化期長,又處在低溫的季節,因此,易于運輸。 1.1受精卵的運輸 卵受精后48~70h期間,水溫9~10℃,可以短途運輸。將受精卵放入尼龍袋內,每袋裝水10L,充氧或滴入30%的雙氧水1~2ml,預先將雙氧水溶于1L水內,馬上加2%硫酸亞鐵溶液3~4滴,攪拌后,倒入袋內。每袋可放卵50000粒,水溫控制10℃以內,可運輸8~10h,成活率可達80%以上。 1.2發眼卵的運輸 虹鱒受精卵在發眼后,對環境條件,如機械刺激反應遲鈍,這是運輸的最佳時機,可以經受長距離運輸。運卵箱要求輕巧、保溫、保濕,便于攜帶?捎媚z合板制作,長寬各為43c [查看詳情] |
虹鱒魚健康養殖的場地選擇 [閱讀率:10353] | 08-13 |
虹鱒魚養殖場是養殖和孵化的場所。在場址的選擇過程中,要選擇能對虹鱒魚提供一系列良好條件的地方,以滿足其正常生長、發育、繁殖不同階段的需要,同時還要有利于生產管理,以提高經濟效益。 場地的選擇,最重要的就是水源的選擇,包括水量、周年水溫變化及水質條件等。要選擇水溫適合、水量豐富、溶氧充足、沒有工業污水和農藥危害的水源,最好兼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來源,可以在必要時補充水體和調節水溫。但要注意,地下水一般溶氧較少、溶氮較多,注入魚池前要經過一段流程的曝氣處理。 虹鱒魚養殖一般均采取流水高密度飼養法,因此水流量大小就限定了養殖水面的規模。一般情況下,建設600平方米養殖水面,每秒注水量為100 [查看詳情] |
虹鱒魚養殖常見病內臟真菌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9041] | 08-13 |
虹鱒內臟真菌病是虹鱒、紅大口大麻哈魚等魚種的內臟被蛙糞霉、異枝水霉、半知菌類等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魚病。 (一)病原 韓守謹(1993)報道,我國虹鱒魚種腸內寄生的真菌,菌絲很粗,直徑10-13微米,長250微米左右,最長的可達400微米以上;菌絲有分隔及分枝;分生孢子圓形,直徑15.6-16.3微米;厚垣接合孢子直徑33-36微米;在接合孢子形成過程中產生特有的鳥啄狀小細胞,在薩布羅瓊脂上,菌落中央隆起,形成明顯的放射狀皺褶,顏色由淡乳白色變為淡褐色,菌落中央破裂成粗糙的顆粒狀,屬蟲霉目、蛙糞霉屬。 日本在虹鱒、紅大口大麻哈魚等魚種腹腔內寄生的真菌,被鑒定為異枝水霉及半知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