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鯧 [閱讀率:61981] | 03-12 |
淡水白鯧,隸屬脂鯉目、脂鯉科,巨脂鯉屬。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生物學習性:淡水白鯧棲息在中、下水層,具集群性,耐低氧,適應性強。生存溫 度為13〜38℃,生長溫度為18~33℃,最 適生長溫度是25 ~ 32℃。淡水白鯧消化系統 發達,幾乎所有餌料種類都能攝食。生長速度快,飼養一周年體重可達2斤以上。繁殖習性:淡水白鯧3齡性成熟,繁殖 季節為5-8月,繁殖適溫為25 ~ 30℃。一年 多次產卵,懷卵量為15萬〜32萬粒,漂浮性卵。養殖技術要點:淡水白鯧適應性強、食性雜,適合于池塘單養和混養淡水白鯧對 池塘條件要求不高,但對水溫較為敏感,苗 種放養水溫一般應穩定在20 [查看詳情] |
溫泉水養殖白鯧用嘉吉膨化料畝純利兩萬多 [閱讀率:61285] | 12-16 |
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Colossoma brachypomumcuvier 1818),屬脂鯉目、脂鯉科、巨脂鯉屬。該魚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因外形像食人鯧,常被誤認為食人魚。中國臺灣于1982年從國外引進,經培育改良為淡水養殖品種,并于1985年首次取得人工繁殖成功。同年秋,廣東省水產局等單位經由香港從臺灣引進。1987年7月,東莞市水產良種場在我國大陸最先取得人工繁殖成功,之后推廣全國! 〉做K棲息于水體中下層,具有生長快、食性雜、耐低氧、群聚性等特點,加之肉質美、易捕撈等特點,在廣東、浙江、湖北、安徽等地有大規模養殖。淡水白鯧為熱帶、亞熱帶魚類,適溫范圍為12~35℃,因而越 [查看詳情] |
越冬期淡水白鯧養殖常見病預防措施 [閱讀率:56926] | 06-09 |
①對越冬池底清池消毒,消滅椎實螺和劍水蚤及其他有害生物和病蟲害。 ②防止草魚混入淡水鯧的越冬池。因草魚極易被九江頭槽絳蟲寄生于腸道中,排出的蟲卵孵化成為鉤球蚴,它的中間寄主就是劍水蚤。淡水鯧吃食劍水蚤,九江頭槽絳蟲就可能大量寄生在淡水鯧的胃腸,造成死亡。 ③淡水鯧進入越冬池之前,要用0.2mg/l的亞甲基藍藥浴10分鐘~15分鐘,不能讓淡水鯧帶病進入越冬池。 ④在越冬池的四角,經常用漂白粉掛袋,每袋裝漂白粉100g。特別是在食物附近要掛袋。 ⑤若水溫只能控制在20℃以下的越冬池,最好的辦法是,每周使用一種藥物預防一次,基本上是兩種藥物交替使用。 漂白粉(含氯量為20%以上)每次的用量為池水終 [查看詳情] |
細鱗鯧魚養殖常見病斜管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56643] | 10-27 |
該病為原蟲性寄生蟲病,病原體是鯉斜管蟲。一般在魚種進入越冬池7~8天后發病,2~3天內會出現大量死亡。病魚表現為食欲衰退,群游水面,體表及鰓部有大量粘液分泌。鏡檢后可觀察到病魚體表及鰓絲有許多斜管蟲寄生。 防治辦法:①預防魚苗發病,應注意徹底清塘,以殺滅水中及底泥中的病原體,魚種則在入池前用2%的食鹽溶液浸洗大約20分鐘;②用1.5mg/L的硫酸銅全池遍灑;③中草藥可用諫樹,用鮮枝25~30kg/畝,煎汁全池遍灑,有一定療效。 [查看詳情] |
細鱗鯧魚養殖常見病車輪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56832] | 10-27 |
病原體為車輪蟲。該病流行的高峰季節是5~8月,易發生在高密集的越冬池內,發病后2~3天內開始出現死魚,以后死亡率逐漸增大。病魚表現為不攝食,成群繞池狂游,呈“跑馬”癥狀。重癥者,鰓組織腐爛壞死,鰓絲軟骨外露。 防治辦法: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合理施肥、放養;②用1.5mg/L的硫酸銅全池遍灑,2~3天內蟲體可基本被殺滅。 [查看詳情] |
細鱗鯧魚養殖常見病水霉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56616] | 10-27 |
病原體為水霉菌,該病一般發生在鯧魚由室外池塘轉入越冬池或由室內越冬池轉入室外池塘初期,是越冬魚種的一種養殖病害。在水溫18~20℃左右易暴發此病,其感染快,死亡率高。病魚表現為食欲減退,在水面緩慢游動。檢查魚體可見體表附有大量灰白色綿毛,在鱗片脫落和鰭條蛀鰭部位較為明顯,重病者,最后瘦弱死亡。 防治辦法:①越冬魚種在扦捕及運輸操作中,要防止魚體檫傷,可預防該;②用2~3ppm亞甲藍全池遍灑,可起一定治療效果;③用新潔爾滅5ppm全池遍灑,也可起到較好療效。 [查看詳情] |
細鱗鯧魚養殖常見病白皮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56864] | 10-27 |
該病也由細菌引起,詳細情況待研究。其主要流行于魚種度過越冬期轉入自然養殖的初期階段,每年5~6月為流行期。開始發病時,病魚尾鰭末端有些發白,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逐漸向前擴展到背鰭的前部和尾柄,蔓延部分全現白色。嚴重者身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轉或頭下尾上,很快便死去。本病病程短,一般為2~3天,危害較大,死亡率最高可達50%以上。 防治辦法:①在捕撈、運輸和放養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和受凍②在放養前和發病初期,可用12.5ppm的金霉素浸洗半小時,重癥魚池可用2~4ppm五倍子全池遍灑,效果較好;③越冬池水溫應控制在25℃以上,鹽度控制在0.5%左右。 [查看詳情] |
細鱗鯧魚養殖常見病腐皮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57130] | 10-27 |
此病由細菌引起,確切病原需待進一步研究。該病主要是魚體受傷或被小瓜蟲感染后引起的皮膚發炎,病魚表現為游動緩慢,身體失衡,不久即死去。重癥者鱗片脫落,肌肉腐爛,有時會繼發性感染水霉病。 防治辦法:①盡量避免魚體受傷,一旦機體被寄生蟲感染要及時殺滅.②親魚患病,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劑量為4~6萬國際單位/尾;③發病后,也可用1~1.2mg/L亞甲基藍全池遍灑,可起到較好效果。 [查看詳情] |
細鱗鯧魚養殖常見病爛尾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57117] | 10-27 |
病原體為點狀產氣胞桿菌,一般由魚體受傷后繼發細菌感染所致。該病20℃以上時病情發展較快。病魚尾柄處肌肉壞死腐爛,鱗片脫落,并有大量淡黃色粘液。病魚行動遲緩,獨游,不久即下沉死亡。在低溫時可并發爛鰓、水霉等疾病而導致大量急性死亡。 防治辦法:①避免魚體受到機械性損傷和培育魚種時盡量降低水源混濁度及減少水體病菌含量能有效起到預防效果;②用1ppm漂白粉全池遍灑;③用磺胺噻唑拌餌投喂,用量為50~100mg/1kg魚體重,連喂六天,也能取到治療效果。 [查看詳情] |
細鱗鯧常見養殖病害商陸中毒及其防治技術 [閱讀率:56826] | 10-27 |
商陸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于疏林下、路旁。莖粗大,直立,綠色或紫紅色。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全緣。細鱗鯧食性很廣,喜食浮萍、蕪萍和很多陸生植物。若在投喂青飼料時不注意混有商陸,當細鱗鯧過量攝食后會出現中毒現象。此病多發生于7~8月,個體越大,強食能力較強的魚越易發生本病。中毒后,病魚表現為胸腹腫脹,游動遲緩或橫臥水面,呼吸緩慢,若不及時采取措施,可引起死亡。解剖魚體可見胃內充滿商陸科植物碎片,并且胃粘膜充血,粘液增多。 防治辦法:①養殖細鱗鯧的池塘,夏季高溫時不宜投喂非禾本科的綠葉植物,避免發生中毒;②若發現中毒,可將病魚撈出放于水中,同時用手擠壓其腹部,盡量讓胃內商陸碎片從嘴 [查看詳情] |
細鱗鯧魚養殖常見病小瓜蟲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9073] | 10-24 |
病原體是多子小瓜蟲,該病是細鱗鯧養殖過程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一種疾病。發病季節為每年10月到翌年2月,流行溫度15~25℃。本病發病期短。常會引起暴發性死亡,死亡率極高。病魚體表和鰓瓣上布滿白色點狀蟲體和胞囊,肉眼可見,故又叫白點病。鏡檢可見體表、鰭條及鰓絲等部位有大量小瓜蟲寄生。 防治辦法: (1)將發病池水溫度升高到28℃以上,使水體鹽度達0.5%~0.7%; (2)用3 mg/L亞甲藍全池遍灑,每隔3~4 d1次,連續3次,可收到治療效果。 [查看詳情] |
細鱗鯧魚養殖常見病水霉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478] | 10-24 |
病原體為水霉菌,該病一般發生在鯧魚由室外池塘轉入越冬池或由室內越冬池轉入室外池塘初期。是越冬魚種的一種養殖病害。在水溫18~20℃左右易暴發此病,其感染快,死亡率高。病魚表現為食欲減退,在水面緩慢游動。檢查魚體可見體表附有大量灰白色綿毛,在鱗片脫落和鰭條蛀鰭部位較為明顯,重病者,最后瘦弱死亡。 防治辦法: (1)越冬魚種在捕撈及運輸操作中,要防止魚體檫傷; (2)用2×0.000001~3×0.000001亞甲藍全池遍灑,可起一定治療效果; (3)用新潔爾滅5×0.000001全池遍灑,也可起到較好療效。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技術之藥物中毒防治方法 [閱讀率:8309] | 10-24 |
淡水白鯧養殖中常用藥物,如漂白粉、硫酸銅、高錳酸鉀等,很容易造成魚類中毒,因此在使用時,劑量必須準確,否則易造成損失。此外,淡水白鯧對敵百蟲十分敏感,不宜使用。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技術之指環蟲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7954] | 10-24 |
由指環蟲寄生于鰓片而引起,病魚因鰓部受刺激而極度不安,或狂游水面,或急劇側游于水底,食欲不振,魚體消瘦而逐漸死亡。此病流行春末夏初,適宜溫度為20~25℃左右。 防治方法.(1)用10~20ppm高錳酸鉀浸洗魚體30分鐘,可預防此病發生。(2)治療時可用30ppm的高錳酸鉀藥浴40分鐘。(3)用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技術之小瓜蟲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8241] | 10-24 |
又稱白點病。病原主要是多子小瓜蟲。當水溫在15~20℃時容易發生該病。尤其在缺乏光照、餌料、水質惡劣的情況下最易流行。魚體感染初期,胸鰭、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分布,幾天后口腔和全身均布滿白點,魚體游動遲鈍,不攝食,最后呼吸困難而死亡。此病傳染速度快,若治療不及時,可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用1%食鹽水浸洗病魚60分鐘。(2)用1.5%的硫酸鎂和3.5%的食鹽水混合液浸洗病魚5分鐘。治療小瓜蟲病時,一定要注意不能使用硫酸銅或硫酸銅與硫酸鐵合劑,因為硫酸銅不僅不能殺滅小瓜蟲,反而刺激小瓜蟲形成胞囊而大量繁殖,加快病情惡化。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技術之水霉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8307] | 10-24 |
是由水霉菌引起的一種繼發性傳染病,多發生于越冬池中。外觀上可見病魚體表長出灰白色棉絮狀水霉菌絲,肌肉紅腫,腐爛,病魚游動緩慢,漂浮水面,食欲不振,最后死亡。有外傷的魚容易感染此病,所以魚種拉網、運輸放養等操作要細致,謹防魚體受傷。魚種放養時,用漂白粉或食鹽浸洗消毒。 防治方法:(1)用2%~3%的食鹽水浸洗5~6分鐘,或用1%食鹽水加醋數滴浸洗5分鐘,有較好療效。(2)用亞甲基藍全池潑灑2ppm濃度,有一定療效。 (3)保持良好水質,綠藻豐富,透明度20~30cm即使捕撈損傷體表,也不易得水霉病。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技術之細菌性爛鰓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8701] | 10-24 |
病原為魚害粘球菌,當池塘水質不潔,殘餌過多且腐敗時常引起此病。病魚癥狀是體表尤其是鰭條充血,鰓蓋上有空洞,鰓絲潰爛,食欲減退或不吃食。高溫季節極易發生,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1)發病季節,定期用漂白粉掛袋,每半月用1ppm漂白粉全池潑灑一次預防此病。(2)全池潑灑0.3ppm魚安或強氯精,每天一次,連用兩天,可見效。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技術之白皮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8398] | 10-24 |
由白皮極毛桿菌或魚害粘球菌侵入受傷魚體引起,主要危害苗種,水溫在15~30℃左右易發此病,尤其是在越冬池。病魚體表鱗片脫落且有白斑,魚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轉,常繼發水霉病,若不及時治療,將很快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有外傷的魚體容易感染該病,所以飼養時應注意小心操作,避免魚體皮膚損傷。當魚得病時可用(1)在越冬池四周及食場附近,用漂白粉掛袋,每袋裝漂白粉100g。(2)用漂白粉1ppm(含氯20%以上)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用三天,治療效果顯著。(3)用山莨菪堿0.3ppm全池潑灑,效果較為顯著。(4)若繼發感染水霉病,則先全池潑灑2ppm的亞甲基藍治療水霉病,12小時后再使用治療白皮病 [查看詳情] |
淡水鯧魚養殖常見病水霉病的治療方法 [閱讀率:8603] | 10-21 |
(1)病原體 水霉菌。 (2)治療 用池水終濃度為0.10mg/L的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天。 [查看詳情] |
淡水鯧魚養殖常見病車輪蟲斜管蟲鰓鞭毛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499] | 10-21 |
(1)病原體 車輪蟲、斜管蟲、鰓鞭毛蟲。 (2)治療 用池水終濃度為1.2mg/L~1.5mg/L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藥物濃度隨水溫變化而適當加減)。 [查看詳情] |
淡水鯧魚常見魚病預防措施介紹 [閱讀率:8836] | 10-21 |
①對越冬池底清池消毒,消滅椎實螺和劍水蚤及其他有害生物和病蟲害。 ②防止草魚混入淡水鯧的越冬池。因草魚極易被九江頭槽絳蟲寄生于腸道中,排出的蟲卵孵化成為鉤球蚴,它的中間寄主就是劍水蚤。淡水鯧吃食劍水蚤,九江頭槽絳蟲就可能大量寄生在淡水鯧的胃腸,造成死亡。 ③淡水鯧進入越冬池之前,要用0.2mg/L的亞甲基藍藥浴10分鐘~15分鐘,不能讓淡水鯧帶病進入越冬池。 ④在越冬池的四角,經常用漂白粉掛袋,每袋裝漂白粉100g。特別是在食物附近要掛袋。 ⑤若水溫只能控制在20℃以下的越冬池,最好的辦法是,每周使用一種藥物預防一次,基本上是兩種藥物交替使用。 漂白粉(含氯量為20 [查看詳情] |
淡水鯧魚養殖技術之白皮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558] | 10-21 |
(1)病因 魚的體表受到機械損傷,又在20℃以下的環境中生活,易得此病。 (2)主要特征 體表鱗片脫落,外觀一塊白斑,經常伴生水霉。若不及時治療,死亡很快。 (3)藥物治療用池水終濃度為1.0mg/L的漂白粉(含氯20%以上)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3天,可見成效。 [查看詳情] |
淡水鯧魚養殖常見病細菌性爛鰓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8979] | 10-21 |
(1)病因 水質不潔,排污困難,魚的吃食不旺盛,殘餌過多且腐敗,常引起此病。 (2)癥狀 魚的體表特別是鰭條出血,鰓蓋上有孔洞,鰓絲潰爛、出血。魚不吃食。 (3)藥物治療 用池水終濃度為0.025mg/L的呋喃唑酮全池潑灑,隔天潑1次,連施2次,可見效果。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常見病口腔下頜癤防治技術 [閱讀率:8252] | 10-21 |
口腔下頜癤(Oral furnculosis of cuvier ) [病因]病原可能為細菌,但未分離鑒定。病原菌引起該病的主要條件是顆粒飼料中的肉渣和油醬經長期貯存氧化變質和水質惡化。 [癥狀]病魚攝食量下降。在水面緩慢游動,反應遲鈍,有時發生痙攣,病死魚口腔內下頜上均長有癤瘡,生癤部位一致,有的癤紅腫隆起,有的癤腫面潰瘍,有的下頜底面沿口緣也有綠豆大小的癤瘡,部分病魚腹部脹滿,腹部鱗片被撐開,手觸似銼,剖開有大量腹水。 [流行與危害]該病目前主要見于大規格魚,一般發生于7—8月,病程10日左右,發病率超過30%,死亡率高;祓B的鰱魚、草魚不發病。 [診斷]檢查病魚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技術之水霉病防治方法 [閱讀率:8171] | 10-21 |
水霉病(SaprolegnlasiS Of cuvier) [又名]膚霉病。 [病因]病原為水霉科的霉菌,種類多,多屬于水霉和綿霉(Achlya)兩個屬。魚體受傷時,病原體侵入導致該病。 [癥狀]感染初期,肉眼難以看到癥狀,隨著菌絲由傷口處繁殖,入侵上皮及真皮組織產生內菌絲,并向外生長出外菌絲,形成傷口處肉眼可見白色或黃色棉絮狀菌絲。由于內菌絲分泌蛋白分解酶,分解組織中的蛋白,刺激淡水白鯧使淡水白鯧表黏液分泌增加;病魚焦躁不安,嚴重時淡水白鯧衰弱,游動無力,于水面或靜水處緩游不攝食,由于創傷處組織潰瘍,從而易導致病灶處受細菌或鞭毛蟲、纖毛蟲寄發感染。鰓絲黏液分泌增加使鰓黏臟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常見病白皮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8322] | 10-20 |
1.病原和病癥:病原為白皮假單細菌。病魚起初體表、背鰭、尾鰭、額部輕微發白,發白之處,鱗片一碰即脫落。嚴重時,魚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轉,游動緩慢,或頭朝上、尾朝下掛于水面。發病到死亡時間短,3天內死亡率可達60%以上。 2.防治方法: (1)操作過程中勿使魚體損傷。 (2)用1毫克/升濃度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3天。 (3)用12.5毫克/升濃度的金霉素溶液或25毫克/升濃度的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魚30分鐘。 (4)越冬時水溫應控制在25~27℃,池水鹽度為0.5‰~1‰。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魚養殖常見病腐皮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8750] | 10-19 |
1.病原和病癥:病原為細菌。病魚皮膚發炎,嚴重時鱗片脫落,肌肉腐爛,呈圓形,游動緩慢,失去平衡,不久即死亡。 2.防治方法: (1)在魚種進池或轉池過程中避免魚體受傷。 (2)用1毫克/升濃度的漂白粉溶液全池遍灑。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魚苗越冬期水霉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483] | 09-26 |
水霉病是淡水白鯧越冬期間危害較大的主要病害之一,要加強防治。 此病由于魚體機械操作損傷或凍傷后,水霉動孢子入侵傷口,吸取魚體皮膚內的營養而萌發,并迅速生長;菌絲一端像樹根一樣吸附在魚體皮膚組織內,其余大部分暴露在體表外面。水霉菌絲呈白色棉絮狀在水中飄動,肉眼可見。魚體寄生水霉菌后,會表現出煩躁不安,由于菌絲吸取魚體表皮內的組織營養,加之細菌感染傷口,使表皮組織壞死,病魚因瘦弱而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 (1)魚苗投放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可減少此病的發生。 (2)拉網捕撈操作時需小心細致,不使魚體受傷,寒冬雨雪天有個別魚凍傷,切勿下塘捕撈,干擾魚群。 (3)可用0.1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越冬和病害防治的成果介紹 [閱讀率:7996] | 09-21 |
1、成效 廣東省茂名市鑒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漁場從2000~2004年間,每年秋季就開始通過認真抓好淡水白鯧越冬防護技術措施及加強越冬期間的疾病防治措施,使越冬結束后的成活率達93%以上,并在這幾年間越冬時沒有發生魚病大流行,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2、水溫對淡水白鯧魚種越冬的影響 淡水白鯧是熱帶性魚類,不耐低溫。據多年養殖觀察,水溫低于16℃時,攝食逐漸減少,18℃以上攝食正常。水溫降到10℃處于昏迷狀態,持續時間過長,會因凍傷感染疾病而死亡。在水溫為8℃的池塘里淡水白鯧不能存活。 3、魚病防治對越冬淡水白鯧魚種的影響 淡水白鯧魚種越冬的經濟效益非?捎^,但由于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越冬期間斜管蟲病車輪蟲病防治技術介紹 [閱讀率:8074] | 09-21 |
1、病原 鯉斜管蟲、車輪蟲。 2、癥狀 兩種蟲都是寄生在魚的皮膚和鰓上,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使病魚皮膚表面形成一層淡藍色薄膜(斜管蟲。┗蝣、頭部、體表出現一層白膜(車輪蟲。。病魚食欲減退,魚體消瘦變黑,漂游水面或作側臥狀,游動緩慢,靠邊、呼吸困難、以至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對入池前發現有血管蟲、車輪蟲寄生的魚,用8毫克/升的硫酸銅水溶液或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水溶液藥浴15~30分鐘;或2%~4%的食鹽水藥浴5~10分鐘。 ②越冬期間發生此兩種病時,都可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7毫克/升的濃度。 ③每畝水深1.5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越冬期間小瓜蟲病防治技術介紹 [閱讀率:8579] | 09-21 |
小瓜蟲病是淡水白鯧越冬期間第二大常見疾病。其發病率比水霉病低,而單位面積內發病的死亡率卻比水霉病高,同時也可導致并發水霉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蟲。 2、癥狀 魚體表面和鰓瓣上肉眼可見許多點狀囊泡并覆蓋一層白色的粘液層;鏡檢這些白點黏液可發現有多子小瓜蟲存在。寄生處的組織發炎、壞死,魚鰓有時出血,呈暗紅色。眼角膜被寄生時,有時引起膜眼,病魚食欲減退,魚體消瘦,游于水面,呼吸困難,可引起大批死魚。 3、防治方法 ①每立方米水體用150毫升福爾馬林溶液浸泡魚體15~20分鐘,隔天進行一次,一個療程用藥2次~3次。 ②全池潑灑福爾馬林,每立方水體用15~30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越冬期間水霉病防治技術介紹 [閱讀率:8537] | 09-21 |
1、淡水白鯧越冬期間常發生的疾病 淡水白鯧越冬期最常發生的魚病是水霉病、小瓜蟲病、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等,特別是小瓜病,易造成暴發性死亡。發生各種魚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越冬期間水溫低,魚類無攝食,體能消耗大,體質變差或由于在低溫天氣捕撈和運輸不慎造成了損傷或低溫凍傷,是大量各種寄生蟲、細菌乘虛而入,侵襲和危害魚體而出現各種疾病。因此,要以“預防為主”的防疫方針,在抓好越冬保暖,加強飼養管理的同時,抓好疾病防治工作,進池前的魚體要用4%~5%的食鹽水藥浴10~15分鐘。如發生有病魚,應及時對癥下藥治療。但在用藥時,切忌用敵百蟲和孔雀石綠。 2、水霉病 水霉病是淡水白鯧越冬期間最常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技術介紹 [閱讀率:9940] | 07-09 |
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為熱帶和亞熱帶魚類。具有食性廣、生長快、病害少、易捕撈、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近年來,養殖過程中缺乏科學管理和質量控制,導致淡水白鯧品質下降,物化成本加大,經濟效益不高。筆者通過幾年來實踐,覺得養殖淡水白鯧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質量控制。一、 池塘養殖條件質量控制 淡水白鯧對池塘面積要求不嚴,面積以5~15畝為宜,池深1.5~2米,池底平坦,無過多淤泥。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優良,進排水系分開,四周無任何污染源。養殖塘口呈長方形,東西走向,不滲漏。池塘需配備增氧機。冬季池塘須清干曝曬至第2年4月15日前后,用生石灰進行清塘。干法清塘,生石灰每畝用量為75千克;濕法 [查看詳情] |
如何用煙絲治療淡水白鯧魚“旋轉病” [閱讀率:9742] | 06-23 |
淡水白鯧發生了多種魚病,有些病危害極大,死亡率高。一種“旋轉病”,此病一旦發生,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大批苗種死亡。初發現此病時,用魚蝦敵菌靈、百病凈等藥物全池潑灑。以后采用煙絲和食鹽治療此病,獲得顯著的效果,F將該病的癥狀和用藥情況介紹如下,供讀者參考。 1、發病癥狀:病魚消瘦,體色變黑、不攝食,嚴重時側浮水面作逆時針方向打轉或頭朝下尾朝上打轉,有時作間歇性側身竄游、沉底,反復幾次后死亡。此病暴發性強,搶救不及時會全部死亡。此病都在魚種越冬期間發生,發病原因不明。 2、治療方法和用藥量:每一畝水面1m水深,用劣質煙絲(發霉的亦可)250~300g,煙絲先用開水浸泡4小時后,連渣帶 [查看詳情] |
冬季淡水白鯧養殖幾種常見病害防治技術 [閱讀率:8908] | 06-22 |
冬季,當水溫在15℃—20℃之間時,淡水白鯧幼魚易患小瓜蟲病、白皮病、指環蟲病。越冬期間淡水白鯧易患腐皮病、水霉病、車輪蟲病等! ‖F將這幾種病的癥狀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小瓜蟲病。病魚體表出現大量粘液,嚴重感染時,在水中呈白云狀。防治:魚種進池前,鏡檢魚的體表及鰓,發現有小瓜蟲時,每立方米水體用0·1克硝酸亞汞加水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灑3天! 。、白皮病。初發病時病魚體表、背鰭、尾鰭、頜部輕微發白,發白處鱗片一碰即脫。嚴重時魚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轉,游動緩慢,或頭朝上,尾朝下掛于水面。發病到死亡時間短,3天內死亡率可達60%以上。防治:養魚過程勿使魚體損傷。發病時每立方米水體用1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的苗種培育技術介紹 [閱讀率:9457] | 06-05 |
1.清塘:淡水白鯧對敵百蟲、孔雀石綠等藥物敏感,清塘用生石灰最好,用量為每畝75~100公斤! 2.肥水下塘:進水40~50厘米,每畝施發酵過的肥料150~250公斤。5~7天后,輪蟲繁殖出現高峰,魚苗下池。下池前每萬尾魚苗喂蛋黃半只。放養密度每畝10萬尾為宜,下池時間一般在8月中下旬,最低水溫25攝氏度! 3.日常管理:魚苗下池后,每天投喂4~6次,每天每萬尾用黃豆50~100克,浸泡6小時后磨漿投喂。水體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每隔3~5天,加新水一次,加水20厘米。在塘邊挖糞肥發酵坑,少量多次追肥,看水色而定,每次每畝不超過100公斤! 4.分塘:經過15~20天后,魚苗規格 [查看詳情] |
水產養殖貼士:淡水白鯧出血病及腸炎的治療 [閱讀率:9387] | 04-03 |
淡水白鯧出血病和腸炎病一般同時并發,外表癥狀:眼球、頭部充血、背鰭及尾部表皮有塊狀紅腫;內部腸道積水,胃充血并有食物。此病死亡率高來的快,因此要及時治療! ≈委煼椒ㄖ饕扇确庥梅ǎ 早晨8-9點用二氧化氯或三氯異尿酸0.5 mg/L全池潑灑消毒水體,連續兩天; 根據放養量估算出魚總重,氟苯尼考按15 mg/kg拌料投喂,連續5-7天為一個療程! ∫⒁獾氖乔3天顆粒料用量為平常的一半,后面2天可根據病情增加顆粒料的用量,投喂時間在下午2點投喂,一天一次。氟苯尼考用量多一點,是考慮到飼料下水中氟苯尼考的溶解。(浦口區稻麥良種場 何繼勇) [查看詳情] |
高溫季節淡水白鯧捕撈做到以下幾點可減少損失 [閱讀率:6271] | 04-03 |
夏季水溫高, 病菌繁殖力強,魚病易發生。淡水白鯧腹部有腹棱鱗,捕撈時魚非常集中,相互之間摩擦造成體表損傷,有時在捕撈白鯧后兩到三天,魚塘出現白鯧和其他養殖品種大量死亡,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要求示范戶做到一下幾點: 1、在捕撈白鯧前一星期,晴天早晨8:00-9:00用二氧化氯0.3mg/L全池潑灑,對魚池進行一次消毒! 2、由于白鯧屬吞食性魚類 ,因此投喂黃豆的要停食二天,投喂顆粒料停食一天。這樣在捕撈時不易傷害到魚體內臟,而造成死亡! 3、捕撈網具三分之一處要有大約20米左右“大眼網”(四指網),使不能上市的魚逃出,避免造成傷害。注意在收網時一定要先把“大眼網”收上來! 4、網收好 [查看詳情] |
高溫季節淡水白鯧養殖過程中的幾個注意事項 [閱讀率:11944] | 12-13 |
時至夏季,氣溫高,水質易變,魚病易發。為了減輕高溫對淡水白鯧養殖的影響,提醒示范戶注意以下事項: 1、硫酸銅和敵百蟲作為傳統的化學藥物,在漁業生產中廣泛應用 ,有時添加硫酸亞鐵作為合劑來使用效果也很好,但是由于銅的毒性較強,淡水白鯧對硫酸銅的敏感性較高,我們在使用硫酸銅治療白鯧時,都會遇到治療后至少白鯧3至5天不吃食,或者吃的很少,如果用藥濃度過量,白鯧甚至10天左右不吃食,如果使用不當,很容易造成對淡水白鯧的傷害,影響生長速度,從而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敵百蟲在淡水白鯧養殖中嚴禁使用! 2、溶解氧在淡水白鯧養殖中非常重要,一旦造成淡水白鯧養殖過程中缺氧,淡水白鯧就沿池塘邊狂游,消耗大量能量 [查看詳情] |
介紹四種淡水白鯧的養殖模式 [閱讀率:13538] | 09-27 |
淡水白鯧經過十余年的養殖,主要有以下幾種養殖模式! 1、單養放養模式品種放養時間規格(尾/公斤)數量(尾/畝)淡水白鯧5月10日301500白鰱2月10150花鰱2月1050鯽魚2月30400 2、混養模式品種放養時間規格(尾/公斤)數量(尾/畝)淡水白鯧5月10日16600白鰱2月10150花鰱2月1050草魚2月1020鯽魚2月301500 3、一年兩季養殖品種放養時間規格(尾/公斤)數量(尾/畝)淡水白鯧5月10日61000淡水白鯧7月15日201200白鰱2月10150花鰱2月1050鯽魚2月30400 4、白鯧青蝦輪養模式品種放養時間規格(尾/公斤)數量(尾/畝)淡水白鯧5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養殖的日常管理技術 [閱讀率:10737] | 09-27 |
1、餌料品種 一種以東北黃豆直接投喂。另一種以顆粒飼料投喂,顆粒飼料蛋白含量在32%以上,后期的飼料要增加脂肪含量! 2、投喂方法 黃豆的投喂方法為一天下池檢查三次以上,吃完即添加,日投喂量以24小時吃完為原則。顆粒飼料采用投餌機投喂,魚種放養后要根據天氣、水溫等情況投喂充足的餌料,特別是6月份,水溫升高,魚體重增加,適時增加投餌量,投餌量的控制以魚吃飽,沒有魚在投餌機前爭餌為原則! 3.日常管理 魚種放養后,注意水質變化,前期每半月加水一次,6月份魚吃食量增加,排泄物增多,水質容易惡化,每星期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公分,魚池水色保持“肥、活、嫩、爽”。適時開動增養機,后期池中載魚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成魚養殖的前期準備工作介紹 [閱讀率:9998] | 09-27 |
[b]一.池塘條件[/b] 淡水白鯧成魚養殖池塘面積以10~20畝為宜,水深1.8米左右,要求池塘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注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少! b]二.清塘消毒[/b] 年底干池暴曬,清除過多的淤泥,然后進行清塘消毒,采用干法清塘,每畝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漿全池潑灑,以殺死病原菌以及其它敵害生物! b]三.池塘進水[/b] 根據放養模式適時進水,進水時用40目網袋過濾,防止野雜魚進入! b]四.苗種放養[/b] 1、放養時間 南京地區放養時間5月5日至5月15日,較為合適,可根據天氣情況適時調整。養殖池塘水溫穩定在18攝氏度以上,放養時越冬池與養殖池溫差控制在3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苗種進池越冬管理技術介紹 [閱讀率:9206] | 09-27 |
1.越冬池準備 面積600~1500平方米,池深1.5米,池水南京浦口區地區為溫泉水,呈微流入池,進水管10厘米,池底淤泥厚10厘米。干池消毒后,進水。每池配備三千瓦增氧機兩臺! 2.白鯧苗種放養 放養前三天停止進水,使越冬池水溫與池塘水溫接近,溫差在2攝氏度以內。南京地區一般9月底10月初起捕魚苗,魚苗用亞甲基藍0.2ppm藥浴10~15分鐘后,進越冬池越冬。每立方水體放養180尾左右! 3.投餌 白鯧入池后投喂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浮性飼料,每日投喂3~4次,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4%! 4.日常管理 越冬期間,水溫控制在26~28攝氏度,水流量穩定。定期取樣,檢查魚體生長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的苗種培育技術介紹 [閱讀率:6920] | 09-27 |
1.清塘 淡水白鯧對敵百蟲、孔雀石綠等藥物敏感,清塘用生石灰最好,用量為每畝75~100公斤! 2.肥水下塘 進水40~50厘米,每畝施發酵過的肥料150~250公斤。5~7天后,輪蟲繁殖出現高峰,魚苗下池。下池前每萬尾魚苗喂蛋黃半只。放養密度每畝10萬尾為宜,下池時間一般在8月中下旬,最低水溫25攝氏度! 3.日常管理 魚苗下池后,每天投喂4~6次,每天每萬尾用黃豆50~100克,浸泡6小時后磨漿投喂。水體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每隔3~5天,加新水一次,加水20厘米。在塘邊挖糞肥發酵坑,少量多次追肥,看水色而定,每次每畝不超過100公斤! 4.分塘 經過15~20天后,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的苗種運輸過程中的幾個注意事項 [閱讀率:9122] | 09-27 |
在淡水白鯧苗運輸過程中,如不注意以下事項,就有可能造成苗種下塘以后大批死亡! 1、苗種稱重時最好用塑料筐,防止魚鱗機械損傷,每筐魚苗重量不要超過50公斤,避免底層苗種受擠壓死亡! 2、用活魚箱或運魚苗的塑料桶運輸。魚苗上車前打開氧氣,使運輸箱充氧均勻,且氧氣量不宜過大,否則會造成魚鱗損傷,并在運輸箱內按每立方米水放入500克食鹽,預防霉菌! 3、運輸箱內每立方米水體放入魚苗量不要超過100公斤,且魚苗規格在5-15尾/斤,規格超過20尾/斤以上就要適當減少運輸量! 4、用一塑料管,一頭連接一個氣壓表,一頭并聯供氧氣瓶上。氣壓表一頭放入運輸汽車的駕駛室內,以便觀察車上魚苗箱的供氧情況。 [查看詳情] |
提高淡水白鯧育苗成活率要注意以下幾點 [閱讀率:9050] | 09-27 |
在淡水白鯧育苗時,一般成活率比較低,要提高苗種成活率,培育階段要注意以下幾點: 1、池塘面積在2-3畝,有利益投喂均勻;投苗前水的深度保持在70-80cm! 2、淡水白鯧苗(小烏)放養前7-10天,用氨基酸水立肥半桶,全池潑灑,培育苗種適口餌料! 3、在苗種池插一個1.5×3m網箱(80目左右),把小烏放入網箱進行暫養,按每2萬尾魚苗一個雞蛋或鴨蛋,雞蛋或鴨蛋(不要煮)打開放入投料桶內加水進行攪拌,使之成為豆漿狀態潑灑網箱內,一小時左右把網箱里的苗種慢慢放到培育池中! 4、苗種放養第二天早晨,開始注入新鮮水5-8cm,連續5天,增加魚苗活動空間和溶解氧。淡水白鯧苗種培育30天以后, [查看詳情] |
淡水白鯧快速育成技術 [閱讀率:14996] | 02-24 |
[center][imG]upload/article/a2010022410082855.jpg[/imG][/center] 文/ 湘潭市畜牧水產局 汪金發 潘凱 唐衛紅 陳學文 譚軍強 2009年5月-11月湘潭岳塘區5家休閑漁場采用淡水白鯧80:20成魚池塘高效養殖模式,即在池塘養殖時主養淡水白鯧(吃食性魚)占80%,配養魚類(濾食性魚)占20%,投喂全價膨化顆粒飼料為主。淡水白鯧放養時間在5月6日至10日,此時水溫穩定在20℃以上。鰱、鳙魚投放時間為4月上、中旬。魚種投放前進行魚體消毒。魚種投放情況為淡水白鯧占總投放尾數的80.5%-89.5%,鰱、鳙魚為10.5%-19.5% [查看詳情] |
細鱗鯧細菌性爛鰓病害防治技術 [閱讀率:10880] | 11-26 |
病原體是一種粘細菌,與柱狀屈撓桿菌相似。此病在養殖過程中較常見.暴發時一般發生越冬魚種進池后的3~4d左右,可引起病魚大量死亡。病魚表現為緩慢游動于岸邊或分散于水面。攝食量明顯下降,幾乎不攝食。鰓蓋內外充血,肉眼可觀察到鰓絲表面有乳白色粘液。鏡檢可見大量粘細菌附著于鰓絲邊緣! 》乐无k法: (1)控制養殖密度,改善水質條件可預防該; (2)對體重100g左右的細鱗鯧,可用磺胺嘧啶鈉0.15g/尾腹腔注射,效果較好; (3)成魚可投喂慶豐霉素,用量為0.5g/100kg,連喂3d;魚種用量為1g/100kg,連喂4d,可起到治療效果。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