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季節水產病害防控技術要點 [閱讀率:7237] | 08-12 |
作者:徐敏杰來源: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時值高溫,少雨干旱,水體上下溫差大,水質變化快,易滋生病原菌,加劇應激反應,導致病害發生與流行,造成經濟損失。為確保養殖戶順利度過高溫期,應重點做好相應預防工作并關注以下幾類疾病。一、高溫期病害預防管理要點1、調水改底高溫季節需適量加注新水,一般3-5天加水或換水1次,每次換水10-15厘米,加注新水時盡量避免將底質沖起。此外,高溫期應適當提高池塘水位,保障下層水溫相對較低,并根據養殖品種保持最佳水位,如養殖蝦蟹池的水位保持1.3-1.5米深,常規魚養殖水位一般保持2.0米深。此外,還需定期全池潑灑生石灰、底質改良劑等;施用光和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制劑 [查看詳情] |
氣溫升高氨氮、硫化氫、二氧化碳引起的中毒不在少數,為您詳解 [閱讀率:34280] | 04-25 |
(一)氧 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 (DO)首先為大家說下溶解氧,溶解氧的高低,是氨氮,硫化氫產生的先決條件,溶解氧高了,其他氨氮硫化氫產生條件直接被扼殺在搖籃中。1 池塘溶氧的補給與消耗[imG]upload/article/a2022042510055932.jpg[/imG]2 溶解氧的變化規律晝夜變化:下午2~4時最高,黎明前最低,原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晝夜差異:浮游植物密度高、晴天,含氧量的晝夜差異大;浮游植物密度低、陰天,含氧量的晝夜變化差異小垂直變化:上層溶氧量高(增氧層),下層低(耗氧層);下午上下層氧差最大,日落后逐漸縮小,清晨最小,夏季的底層溶氧往往趨于零 [查看詳情] |
[每周一例]加溫后海馬發生急性氣泡病 [閱讀率:8485] | 03-28 |
[病例630]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鎮室內玻璃鋼圓桶養殖海馬,每個玻璃鋼圓桶直徑1.8米,水深80cm,水源為海邊的沙濾井水,用氣石充氣增氧,一個桶內養殖100多尾5-6cm的海馬。養殖水溫約21℃。 2022年2月22-26日海南區域開始大幅度降溫,水溫下降到16℃,老板為了提高養殖水溫,直接使用加熱棒提升水溫,平均一天提升水溫2℃,連續兩天提升水溫到20℃時,海馬開始連續出現漂浮大量死亡現象。 2月27日死亡增多,下午3點檢測水體pH值為8.2,氨氮和亞硝酸鹽測不出。死亡海馬的癥狀為體表突起形成大量氣泡,尤其頭部的吻端、下頜、眼周圍有肉眼可見大氣泡(圖1、圖2)。解剖觀 [查看詳情] |
水花育苗下塘投放注意事項和氣泡病的控制辦法 [閱讀率:26523] | 04-06 |
春夏時節是水產養殖的放苗高峰期,水花苗下塘是非常關鍵的步驟,同時也影響魚苗的生長和人們的經濟效益。應當引起重視,不能馬虎了事。很多人抱著僥幸心理,意圖"蒙混過關",最終是見著花錢買的活蹦亂跳的水花苗下塘,幾天后卻不見了水花苗的蹤影,除了部分原因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外,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按規程,兒戲般的敷衍了事促成的"后果",怪人,不能怪魚,不能怪天,只能怪自己。[imG]upload/article/a2021040611291294.jpg[/imG]1.清雜除野除了對魚塘用生石灰等藥物嚴格清塘外,如果在加注的新水中混有野雜魚,水花苗在入池前一天盡量用密眼網具拉幾次“空塘除野”,加水時盡量過濾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 | 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 [閱讀率:25563] | 02-20 |
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簡稱細菌性敗血癥,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癥。該病是我國養魚史上危害魚種類最多、流行地區最廣、流行季節最長、造成損失最嚴重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本文將對其流行情況、癥狀,病理特點及防治作簡要闡述。一、流行情況、癥狀及病理特點 2020年9月全國水產養殖病害預測預報顯示,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病原主要為嗜水氣單胞菌,危害鯽、鰱、鳙等多種淡水魚類,在9℃~36℃水溫區間均流行,該病可通過病魚,病菌污染餌料以及水源等途徑傳播,鳥類捕食病魚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養殖池間傳播;一旦該病暴發流行,3~5天內可造成魚類大批死亡。易感染魚群涵蓋夏花魚種到成魚,以2齡成魚為主。除精養池塘模式易發生病例外, [查看詳情] |
冬春低溫時節令人防不勝防的水霉病 [閱讀率:19858] | 02-18 |
每年的年底年初也就是低溫時節,有一個現象特別令養魚人頭疼的事那就是魚兒長"毛"后死魚,這種現象即為魚的水霉病發生了。在水產行業中,大家都認為每年的冬天低溫好運魚,但是,稍有不慎每年發生的水霉病死魚,造成的損失也不小。究其原因,大多數是因操作技術不熟練,野蠻捕撈,或者象上市魚那樣的裝魚密度過大,或者水質惡化,或者遠距離的長途魚,等等相關不利因素導致買魚下塘的再養魚,或轉塘后或捕撈后的留塘魚,受傷嚴重又恰逢低溫而致病,因為魚傷最怕低溫。[imG]upload/article/a2021021809022771.jpg[/imG]水霉病,又稱膚霉病或白毛病,通俗理解就是魚在水里生霉了,這是一種在低 [查看詳情] |
魚類肝膽綜合癥病因分析與防治:既要魚兒長得好,又要魚兒發病 [閱讀率:18346] | 01-21 |
魚的肝臟同人的肝臟一樣,它是魚蝦等水產動物重要的代謝器官和解毒器官,并具有造血功能。其損傷或病變會引起魚類營養代謝失調、免疫系統紊亂及抗病力下降。肝臟問題可發生在不同養殖品種的不同養殖階段。最近幾年出現了以肝膽病變為主要特征的魚類疾病,也就是魚類肝膽綜合癥,導致當前養殖魚蝦等水生動物肝病發生極其普遍,以草魚發病為主。1.魚類肝膽疾病 魚類肝臟脂肪變性后,肝臟功能發生障礙,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代謝,從而影響其生長,導致體質變弱,抗病力下降,易患暴發性出血病、爛鰓、腸炎等,同時還會降低魚蝦等水生動物的抗應激能力;使魚類的營養代謝失調,造成料肉比增大;且魚類的免疫系統紊亂,造成魚類的抗病能力下降 [查看詳情] |
車輪蟲既常見又危害大:可誘發魚的呼吸困難,連綿陰雨可引起暴 [閱讀率:11914] | 12-28 |
車輪蟲,側面觀象氈帽,反面觀圓蝶形,運動時就象車輪轉動一樣,因此稱為車輪蟲。在魚類寄生蟲病之中,車輪蟲既常見又危害性大。它的常見性在于:無論大魚小魚,甚至從魚卵、水花苗、苗種到成體魚都可以滋生;說它的危害性在于:除了少量寄生(1個顯微鏡可視范圍內幾個蟲體)對成體魚妨害不大之外,但對魚卵、水花苗、苗種階段的危害則不可大意。因此,車輪蟲及其魚類車輪蟲病應引起我們特別關注。[imG]upload/article/a2020122810290225.jpg[/imG]1,車輪蟲的生物學特性車輪蟲是纖毛蟲的一種,目前世界上已報道車輪蟲400種左右,在我國發現5屬近80種,大小約0.07mm,肉眼不能看 [查看詳情] |
系統了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 [閱讀率:10742] | 11-16 |
水產動物的病原體主要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四大類。我們必須分清病原體,了解水產動物病原體的基本特性、感染類型和傳播途徑。只有分清病源才能對癥下藥,在魚病發生時才能把損失降低到最小。一、 魚類病毒性病病毒性魚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魚病,稱病毒性魚病。病毒是一類比細菌還要微小的生物,直徑很小均能通過除菌濾器,須借助電子顯微鏡放大數萬倍才能看清。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故又稱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通常只含有單分子脫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外覆以蛋白殼,有些病毒在核蛋白殼外面還有一層脂蛋白膜,叫囊膜。[imG]upload/article/a2020111609220321.jpg[/imG]病毒與細菌不同 [查看詳情] |
發病死魚四五個月久治不愈,損失慘重?你是否也掉進了這5個誤 [閱讀率:13557] | 09-25 |
之前,一位客戶打來電話,說草魚死了四五個月,久治不愈,損失慘重!面對困難,實在沒辦法,都準備放棄養殖了,給我打這個電話,是看還有沒有辦法。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很少出去跑市場,不曾想安岳這位謝老板,幾個月沒有聯系,竟然都有這般想法了,因為幾年前,他還是干勁十足,不斷的擴大養殖面積。所以今天把來把養殖中遇到的一些誤區,從我父輩那一代人養魚開始,再包括我上大學幾年,工作十七年總結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一、病毒性的疾病當成細菌性的疾病來治療 草魚在750克以前,是容易發生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出血病。其特征是有四大特點:一是口腔上腭點狀出血、鰭條、鰓蓋發紅;二是肌肉通紅或是點狀出血;三是腸道通紅,或是有點 [查看詳情] |
鰱鳙魚敗血癥(花白鰱暴發性出血病)的防控方法 [閱讀率:17509] | 09-16 |
最近幾年以來,花白鰱敗血癥具有明顯的上升態勢,有時出血病狀明顯,有時又無明顯癥狀。尤其是進入七八月份的高溫季節以后,發生率高死亡率大。另外,花白鰱因是濾食性魚類,少有投喂飼料,在實際防治過程中,一般的情況下因內服給藥不便操作且也不現實,主要依靠外用潑灑藥物來控制病情,因此,給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治療難度也越來越大。[imG]upload/article/a2020091608473049.jpg[/imG]一.流行情況及發病特點花白鰱敗血癥,實際上白鰱發病率高于花鰱,花鰱很少發病,這是否與其兩者的食性差異(白鰱偏浮游植物食性,花鰱偏浮游動物食性)有關,目前還不得而知;ò做枖⊙Y于每年春季3 [查看詳情] |
蛭弧菌的應用 [閱讀率:24833] | 04-29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2922493336.jpg[/imG]水生細菌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這不能讓它們免于被貪婪的捕食者或寄生蟲當成獵物的命運。在大型山地湖泊的深處和其他一些環境中,一些細菌以同類為食,而且胃口不小,這些掠食者被稱為蛭弧菌及類似細菌(BALO)。如今BALO將在多個領域中作為生物活性劑得到應用。一、生態調控者異養生物在整個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它們吸收和利用浮游植物釋放到環境中的有機物質,隨后又成為鞭毛蟲和纖毛蟲等原生動物(一類單細胞生物)的美餐。原生動物又將這些能量傳送到更高層級的食物網中。盡管自然環境下BALO的數量和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殺鮭氣單胞菌感染大西洋鮭紅細胞 [閱讀率:8841]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2474345.png[/imG]殺鮭氣單胞菌是海水和淡水魚癤瘡病病原菌,通過皮膚、腸道或鰓侵入魚體,擴散并定殖于頭腎,肝臟,脾臟和大腦。殺鮭氣單胞菌的毒力與其在巨噬細胞等吞噬細胞中的復制能力有關,且該菌可以侵襲非吞噬上皮細胞并在其中復制,但殺鮭氣單胞菌在魚紅細胞中的侵襲和復制尚不清楚。與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不同,魚類紅細胞是有核細胞,并且沒有關于這些硬骨魚紅細胞內細菌感染的報道。土拉弗朗西斯菌、豬支原體、雞支原體和巴爾通體屬被報道可侵入哺乳動物的紅細胞,血原菌和犬嗜血支原體在魚的紅細胞外部定植或附著但并未侵入紅細胞。紅細胞胞內感染可以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 [閱讀率:8620]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480692.jpg[/imG]病原簡介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IHHN)是由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HHNV)感染所致。該病毒是已知對蝦病毒中最穩定的病毒,感染組織在經過反復凍融并在50%甘油中保存后仍具有感染性。同時也是對蝦病毒中最小的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為20~22nm,呈無囊膜的二十面體, IHHNV目前至少存在三種不同基因型 :[imG]upload/article/2020040621481731.jpg[/imG][imG]upload/article/2020040621482386.png[/imG]易感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傳染性肌肉壞死病 [閱讀率:8091]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451516.jpg[/imG]病原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IMNV)是一種20面體的無囊膜顆粒,基因組為7560bp的單片段雙鏈RNA分子。該病毒引起的癥狀(指肉眼可見的病變和組織學病變)與對蝦白尾病、羅氏沼蝦白尾病類似。與白斑綜合癥病毒(WSSV)、黃頭病病毒(YHV)、桃拉綜合癥病毒(TSV)、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HHNV)等對蝦病毒相比,IMNV較難通過常規消毒方法滅活(如曝曬、氯處理等),懷疑存在儲存宿主,但無文獻依據。[imG]upload/article/2020040621451925.png[/imG]易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病毒性出血敗血癥 [閱讀率:7601]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283690.png[/imG]病原魚類病毒性出血敗血癥(VHS) 的病原為魚類病毒性出血敗血癥病毒(VHSV),該病毒隸屬于彈狀病毒科粒外彈狀病毒屬,是一種不分節段的單鏈負義RNA 病毒,全基因組長度約為11kb。VHSV呈子彈狀,長約180納米 ,直徑70納米。從3’端至5’端依次包含N-P(M1)-M2-G-NV-L 六個基因,分別編碼病毒核蛋白、磷蛋白、基質蛋白、糖蛋白、非結構蛋白和聚合酶蛋白。VHS嚴重危害虹鱒、大菱鲆和牙鲆等魚類,常導致魚類脾腎壞死、變性及全身性出血等癥狀,死亡率達90%以上。主要流行于歐洲及北美,是世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全球變暖對弧菌生態的影響 [閱讀率:5342] | 04-06 |
[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272440.png[/imG]弧菌被認為是海洋中最豐富的可培養細菌之一,它們存在于河口、沿海水域和深海;【且环N代謝功能多樣的微生物,與動物、植物和非生物底物相關,它們更喜歡附著,可能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饕L在溫暖(>18℃)、低鹽度(<2.5% NaCl)的水域,并且表現出很強的季節性,在水溫較高的夏季月份最為豐富。因此,這些細菌在海水和濾食性生物,如牡蠣(代表一種常見的傳播弧菌給人類的媒介)中的濃度在這些時候達到最高點,對人類健康構成最大的威脅。海溫的上升被認為是人類弧菌感染發病率增加的原因。 人類和水生生物弧菌 [查看詳情] |
較少見的致病性弧菌 [閱讀率:18169] | 04-06 |
今天我們介紹12種致病性弧菌中較少見的其他幾種。一、河弧菌河弧菌以往曾名“F群弧菌”或“EF6群弧菌”,至1981年方由Lee命名。河弧菌為革蘭氏陰性桿狀或彎曲狀短桿菌,無芽孢,無莢膜,以單根極生鞭毛運動。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為37℃;嗜鹽,最適鹽度為1-6%,但我國曾有報道稱河弧菌污染學校的飲用水源從而造成感染性腹瀉暴發,早期也曾在淡水魚中檢測到河弧菌,這提示我們有些河弧菌可以在淡水中生存繁殖,并具有感染性。在TCBS瓊脂上呈黃色菌落,麥康凱瓊脂上為無色半透明菌落。最適培養基為弧菌瓊脂。[imG]upload/article/a2020040621232863.png[/imG]河弧菌是 [查看詳情] |
科普 | 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常識(蝦類) [閱讀率:7803] | 03-12 |
根據《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8年我國蝦類養殖產量409萬噸,約占水產養殖總產量的8.2%,其中主要養殖品種有南美白對蝦、克氏原螯蝦(小龍蝦)、青蝦、羅氏沼蝦等。近年危害我國養殖蝦類的主要疫病和新發疫病有6種,其中病毒性疾病4種、細菌性疾病1種和真菌性疾病1種。為普及這些重要疫病知識,宣傳防控措施,我們組織編寫蝦類疫病相關知識和防控常識,供有關方面參考。病毒性疾病一、白斑綜合征白斑綜合征是一種嚴重危害養殖蝦類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國一類動物疫病,目前我國主要蝦類養殖地區均有該病流行!静≡坎≡瓰榘装呔C合征病毒,屬于線頭病毒科,白斑病毒屬。病毒顆粒呈球桿狀,外觀如一個粗棒狀的線團,一端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比較兩種DNA疫苗在魚類諾卡氏菌病的保護率 [閱讀率:8645] | 01-14 |
魚諾卡氏菌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水環境中的放線菌,感染魚后可導致皮膚潰瘍,鰓、頭腎、體腎、脾、肝等部位出現大量白色結節狀結構。到目前為止,已經從病魚中分離出三種致病的諾卡氏菌,包括星狀諾卡氏菌,鰤魚諾卡氏菌和殺鮭諾卡氏菌。值得注意的是,鰤魚諾卡氏菌是近年來魚諾卡菌病分離最頻繁的病原菌,已被鑒定為魚諾卡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對于該病的治療,目前尚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基本通過藥物的預防和抗生素治療。相比之下,疫苗在水產養殖中具有安全性、環境友好性和長期有效性保護方面的優勢。今天給大家介紹鰤魚諾卡氏菌中兩種潛在的DNA疫苗對于預防諾卡氏菌病的效果,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創傷弧菌 [閱讀率:13606] | 01-14 |
創傷弧菌最早在1976年由Hollis描述,因其生理特性類似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但發酵乳糖,所以又稱為乳糖陽性弧菌,至1979年Farmer等才正式命名其為創傷弧菌。[imG]upload/article/a2020011412102568.jpg[/imG]該菌屬弧菌科(Vibrionaceae)、弧菌屬(Vibrio),為革蘭氏陰性弧狀菌,無芽孢,具有莢膜、鞭毛。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為37℃;嗜鹽,最適鹽度為1-3%,在TCBS上培養可觀察到綠色單菌落,在改良的mCPC瓊脂上呈帶黃色暈環的黃色菌落,在弧菌瓊脂上生長良好。在營養條件較差時會成為球形體,形成一種活而不可培養(viable b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消毒劑對錦鯉皰疹病毒和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病毒的 [閱讀率:7614] | 12-06 |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消毒劑對錦鯉皰疹病毒和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病毒的作用》,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120621122534.png[/imG]生石灰是水產養殖中最常用的消毒劑之一,由于其能與水快速反應,導致溫度以及pH值迅速升高,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消毒劑。但是,由于其腐蝕性極強,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大量使用生石灰會對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產生影響。 過氧乙酸(PAA)是另一種常用的消毒劑。由于PAA的高反應活性,在使用后其濃度會迅速下降,尤其是在富含有機物的水中,因此,在計算劑量時必須考慮到水的成分和水溫等條件。 為了尋找一種可替代的,環保和有效的消毒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水霉的培養與治療對比 [閱讀率:8042] | 12-06 |
基于水霉在分類地位上的分歧,本文將對比OIE中羅列的水霉相關疫病的生物學、鑒定、預防與治療,以及傳統水霉病和藻類的相關說法,以期為今后水霉的培養、鑒定以及預防工作打下基礎。以OIE對侵襲絲囊霉菌的描述為例,水霉具有無隔膜類真菌菌絲結構。水霉具有兩種典型的游走孢子結構,初級游走孢子由孢子囊中的圓細胞組成,在孢子囊頂部釋放并形成孢子群,然后迅速轉化為腎型的次級游走孢子。次級游走孢子的橫向雙鞭毛結構,使其能在水中自由游動,它的活性時期取決于環境和宿主的狀態。通常來說,游走孢子形成包囊、出芽并產生新的菌絲,但是游走孢子的第三代孢子可能會從包囊中釋放(多游現象)。水霉菌感染范圍較為廣泛,可感染魚體皮膚 [查看詳情] |
干貨|如何區別細菌性疾病與病毒性疾病 [閱讀率:11293] | 11-18 |
看魚病多年,積累了些個人經驗,今天就把對細菌性疾病與病毒性疾病的區別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參考,就再也不要被人忽悠,認為一旦遇到治不好的魚病,就說是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1、從魚發病導致的魚的死亡數量上來看:如果呈現出爆發性死亡,如今天幾條,明天就是幾十條,再接下來就是幾百上千條;2、從死魚種類來看:如果往往只死某一種類的魚,而同一魚塘,其他種類的魚卻極少發生死亡,遇到這種情況時,考慮是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會多一點。但要準確確診,還得靠試驗室的病毒檢測,但這個需要時間,且費用也不低。有時即使是檢測確診了,有的病毒性疾病又是難以治療的,所以現實中的實用意義又不大。因此這里我總結了一個相對有一定科學性 [查看詳情] |
適度的低溫孵育可改變魚類神經壞死病毒表面突起和游離外殼蛋白 [閱讀率:9923] | 11-06 |
論文解讀:Scientific Reports,適度的低溫孵育可改變魚類神經壞死病毒表面突起和游離外殼蛋白構象結構。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110611281785.png[/imG]神經壞死病毒(NNV)是Nodaviridae病毒科,Betanodavirus病毒屬的一種,可感染120多種魚類,在世界范圍內的水產養殖中造成高死亡率。目前已開發出多種NNV疫苗,其中許多可產生NNV中和抗體。近年來,已開發出有效的方法來誘導NNV感染后的魚類恢復。有趣的是,在這些恢復期的魚身上無法檢測到NNV中和抗體,盡管這些魚有很強的保護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細菌的人工培養 [閱讀率:8362] | 11-06 |
細菌的人工培養技術是微生物學研究和應用中十分重要的手段。人工培養細菌,除需要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外,尚需要有合適的酸堿度、適宜的溫度及必要的氣體環境。培養基是人工配制的適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長繁殖或積累代謝產物的營養物質。細菌在培養基的生長情況:在液體培養基中的生長情況大多數細菌在液體培養基生長繁殖后呈現均勻渾濁狀態,少數鏈狀的細菌呈現沉淀狀態;枯草芽孢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等專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長,常形成菌膜。在固體培養基中的生長情況各種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上形成的菌落,其大小、顏色、氣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濕潤或干燥、邊緣整齊與否,以及在血瓊脂平板上的溶血情況等方面均有不同表現,這些有助于識別和鑒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海豚鏈球菌SagH基因DNA疫苗的構建及特性研 [閱讀率:9082] | 11-06 |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的文章:海豚鏈球菌SagH基因DNA疫苗的構建及特性研究,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110610444223.png[/imG]海豚鏈球菌是一種危害較大的水產養殖病原菌,鏈球菌溶血素s是海豚鏈球菌的一種重要的致病因子。本研究,作者以牙鲆(比目魚)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一種基于鏈球菌溶血素s相關基因簇SagH基因的DNA疫苗,結果如下:一、pSagH疫苗在魚體表達情況[imG]upload/article/2019110610444841.png[/imG]用pSagH、PCN3或PB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殺鮭氣單胞菌感染大西洋鮭紅細胞的研究 [閱讀率:8288] | 11-06 |
[imG]upload/article/a2019110610151514.png[/imG]殺鮭氣單胞菌,革蘭氏陰性菌,可通過皮膚損傷和粘膜上皮細胞感染,擴散并定植在魚體的腎臟,肝臟,脾臟和大腦。實驗條件下,腹腔注射劑量30個細菌也可導致魚體產生致命的損傷。研究表明,殺鮭氣單胞菌的毒力與其在吞噬細胞中的復制能力有關。 此外,該菌還可以侵染并在非吞噬上皮細胞中復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目前殺鮭氣單胞菌的致病機理尚不明確。與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不同,魚類的紅細胞是有核細胞。紅細胞的胞內感染有助于細菌繞過宿主防御機制,并輕松獲得鐵等必需營養素。另外,在紅細胞內部存活使得細菌得以在宿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細菌運動傻傻分不清 [閱讀率:9234] | 11-06 |
Swarming、Swimming、Twitching、Gliding、Sliding 都是細菌運動方式的不同名稱,是不是有點傻傻分不清的感覺?單個細菌如果不是借助工具或者富集培養,肉眼根本不可見,居然其運動方式還有不同的名稱,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捋一捋。。。。。。一、Swarming[imG]upload/article/a2019110610091492.png[/imG]Swarming motility:是很多細菌在某個固體表面依靠鞭毛的旋轉運動向同一個方向前進,屬于群體運動,有固定運動方向。在實驗條件中通常以1%瓊脂固體平板,將菌株滴落在平板表面監測其運動能力。二、Swimming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B族鏈球菌的定植和致病性與Cas9 有關 [閱讀率:10673] | 10-15 |
[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440429.png[/imG]無乳鏈球菌屬于B 族鏈球菌(GBS),是一種人,畜,魚共患的致病菌。在人體中,主要定植于消化道與生殖道,并通過孕婦產道感染初生嬰兒,引起腦膜炎與敗血癥,其主要的致病菌株為ST-17型。近年來,在水生動物體內也頻繁分離到該菌,尤其是自2007年以來,該菌每年都在中國廣東、海南、福建、廣西等羅非魚主要養殖區暴發流行,近年來,亦發現水產品中會攜帶ST-17型鏈球菌。 CRISPR/Cas是細菌抵御外源DNA的一種機制,在2型CRISSPR干擾下,Cas9具有DNA內切酶活性,在gRNA引導下,水解外源DN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鐮刀菌病 [閱讀率:12933] | 10-15 |
1.【病原】鐮刀菌。屬于無性真菌類,菌絲呈分枝狀,有分隔。生殖方法方法是形成大分生孢子、小粉生孢子和厚膜孢子。[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402838.png[/imG]2.【流行特點】該病是全球海水和淡水養殖蝦類常見性疾病。不同種類的下受其危害具有較大的差異。日本囊對蝦和加州對蝦對齊最為敏感;藍對蝦和萬氏對蝦、中國明對蝦也有報道。在我國山東、江蘇、福建、廣東和臺灣均有發生此病的報道,主要感染成蝦以及越冬期的親蝦。鐮刀菌為典型的機會病原,對蝦收到創傷、摩擦和化學物質的傷害后,病原乘虛而入,逐漸發展成為嚴重的疾病,從而造成大批量的死亡。3.【癥狀與病理】該病病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魚類DNA疫苗簡介 [閱讀率:7398] | 10-15 |
隨著水產研究用新技術和新方法研制的投入, 疫苗的種類逐漸增多。除傳統的活疫苗、化學疫苗外, DNA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疫苗也得以發展。魚類疫苗可分為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重組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以及DNA疫苗五大類。其中DNA疫苗是指直接把帶有目的抗原基因的重組質粒轉染或注射到動物體內, 使之表達出天然抗原物質。1993年以來, DNA疫苗以其高免疫保護率受到了廣泛關注。1996 年,Anderson 等首次將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癥病毒(IPNV)的 G 糖蛋白基因插入真核表達質粒制成 DNA 疫苗,并免疫虹鱒魚,發現能夠誘導其產生強烈的保護性免疫應答,抵抗 IPNV 病毒的攻擊。[imG]u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寄生蟲性疾病的診斷 [閱讀率:6957] | 10-15 |
病原體檢查是寄生蟲病最可靠的診斷方法,無論是糞便中的蟲卵,還是組織內不同階段的蟲體,只要發現其一,便可確診。但應注意,在有些情況下動物體內發現寄生蟲,并不一定能引起寄生蟲病。當寄生蟲感染數量較少時,多不引起明顯的臨診癥狀,有些是條件性致病寄生蟲,在動物機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也不致病。因此,在判斷某種疾病是否由寄生蟲感染所引起時,除了檢查病原體外,還應結合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癥狀和病理解剖變化等綜合考慮。[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380451.png[/imG]體表寄生蟲感染的診斷寄生于水生動物體表和鰓上的寄生蟲種類比較多,對于它們的檢查,可采用肉眼觀察和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細菌的耐藥性 [閱讀率:6494] | 10-15 |
一、細菌耐藥性的概念細菌耐藥性又稱抗藥性,系指細菌對于抗菌藥物作用的新受性,耐藥性一且產生,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明顯下降。耐藥性根據其發生原因可分為獲得耐藥性和天然耐藥性。自然界中的病原體,如細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藥性。當長期應用抗生素時,占多數的敏感菌株不斷被殺滅,耐藥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細菌對該種藥物的耐藥率不斷升高。目前認為后一種方式是產生耐藥菌的主要原因。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應重視其合理使用。[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305360.jpg[/imG]二、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生化機制(一) 耐藥菌產生導致抗生素失效的酶;(二) 耐藥菌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細菌的現代鑒定技術 [閱讀率:6504] | 10-15 |
細菌的鑒定,主要有常規細菌學檢測和現代鑒定技術兩方面。其中,常規細菌學檢測包括形態特征,培養特性已經生理生化特征的檢測。細菌的生理生化試驗是細菌鑒定中經典且實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試驗,蛋白質及氨基酸的代謝試驗,碳源和氮源利用試驗,酶類及其他試驗等幾個方面。 現代鑒定技術,主要有API鑒定系統,VITEK系統和Biology(MicroStation)自動微生物鑒定技術等三大系統。本文將對這三大系統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API鑒定技術原理:API鑒定系統的主要部分是API試劑條及檢索工具,試驗是由20個含干燥底物的小管所組成,這些小管用細菌懸浮液接種,培養一段時間后,通過細菌的代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海洋和淡水三棘魚腸道微生物群的免疫反應不同 [閱讀率:6535] | 10-15 |
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190164.png[/imG]動物宿主必須與有益微生物共存,同時能夠對致病微生物產生快速、非特異性的先天免疫反應。這種平衡是如何實現的還不完全清楚,這種關系的中斷可能導致疾病。對寄居微生物的過度炎癥反應是某些胃腸道疾病的特征,如炎癥性腸。↖BD)。IBD的免疫失調有復雜的遺傳基礎,單基因敲除模型不能完全重現。深入了解對寄居微生物天然免疫應答的遺傳調控,需要使用具有復雜遺傳變異的脊椎動物模型來測量存在和不存在微生物群時的免疫應答。在這里,我們描述了一個新的悉生脊椎動物模型,以探索導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嗜水氣單胞菌那些事 [閱讀率:16649] | 10-15 |
氣單胞菌(Aeromonas)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直桿菌,或呈球桿狀或絲狀,大小為(0.1-1)μm x (1-4)μm,菌體兩端鈍圓,無莢膜,無芽孢,絕大多數有極端單鞭毛,氣單胞菌屬細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以從水源,土壤以及人的糞便中分離。本屬細菌有的種可引起人類腹瀉等多種感染。作為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病原常見的有嗜水氣單胞菌(A.hydrophila),溫和氣單胞菌(A.sobria),豚鼠氣單胞菌(A.cavaie)和殺鮭氣單胞菌(A.salmonicida)等種類。本推文主要介紹一下嗜水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是淡水,污水,淤泥及土壤中常見細菌,也是引起淡水養殖動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細菌。形態 [查看詳情] |
養殖戶如何做好夏秋季魚病防治工作 [閱讀率:6047] | 10-05 |
眾所周知,夏、秋季與冬、春季相比,魚病相對偏多,因為此期間氣溫偏高,雨水偏多,魚類新陳代謝旺盛,水體水質變化無常,安全隱患勢必增多,直接影響著漁業生產。在養殖經營過程中,一定要找準病因,注重預防,強化綜合防治,確保魚類安全。一、夏秋季魚病多發的原因1 . 養殖密度不合理。夏秋季因水溫高,水體可控程度差,如果放養密度過大,病害發生的幾率相應會很大。養殖密度要根據池塘條件和配套設施情況而定,密度過大則水質無法控制,致使魚病多,死亡率高,效益差。池塘水質在有機質污染和自凈能力相平衡情況下穩定,當養殖密度上升,魚類排泄物增加,有機質污染超過池塘自凈能力時,水質不穩定且極易變壞,魚病增多。在持續高溫的 [查看詳情] |
30多年一線水產人告訴你,為什么魚病要以預防為主? [閱讀率:17858] | 09-18 |
作者:湖北省漢川市漁業發展協會 胡升翔 隨著水產業的不斷深入發展與推進,單產越來越高,魚類的疾病種類越來越多,病因也越來越復雜。用于治療疾病的費用不但成本高,而且治愈率也越來越低。這一現狀還將會延續很長的時間。 在實際生產中,在魚病的處理原則上,以治療為優先還是預防優先,絕大多數人選擇的是前者,理由也非常充分,因為,所養魚當前一點問題的跡象都沒有,預防用藥,不是錢往水里丟(錢花了,沒見任何直接效果)嗎?持這種心態來處理魚病,結果是非?膳碌,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錢沒少花,還連帶死了更多的魚,經濟損失更大! 筆者從事水產三十余年,親身處理過難計其數的魚病案件,從筆者的實踐經驗來看,正確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水霉概述、水霉的特性與癥狀 [閱讀率:20568] | 09-16 |
水霉病是魚類養殖中常常碰到的疾病,又稱為膚霉病、白毛病。在冬春季節發病率高,發病后治療困難,其病原水霉(Saprolegnia)隸屬于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a)、卵菌綱(Oomycetes)、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prolegnia⁃ceae),主要包括水霉屬(Saprolegnia)、綿霉屬(Achlya)、絲囊菌屬(Aphanomyces)等。水霉疑點:水霉的種類不是很詳細,主要由于真菌的分類鑒定比較難。真菌病原菌傳統的分類鑒定主要依據其感染部位和體外培養的形態、生理生化、有性階段的形態特征等。不過這些方法并不完美,比如程序繁瑣、主觀性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無乳鏈球菌干擾腦內皮細胞P-糖蛋白的功能 [閱讀率:9085] | 09-16 |
[imG]upload/article/a2019091617171915.png[/imG]細菌性腦膜炎是一種嚴重威脅生命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中B群鏈球菌(GBS)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細菌,是引起新生兒腦膜炎的主要原因。GBS通過與構成血腦屏障的腦內皮細胞(BECs)相互作用穿透血腦屏障引起腦膜炎。 BECs擁有一系列的外排轉運蛋白,如P-糖蛋白(P-gp),其功能是將潛在的有害化合物從中樞神經系統排回到循環中,以維持大腦的穩態,但外排作用也會限制大腦對治療藥物的吸收,是中樞神經系統藥物傳輸的一個主要障礙。腦膜炎期間,BEC屏障完整性受損,細胞間緊密連接被破壞,內吞途徑改變,然而對GBS感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魚病防重于治 [閱讀率:6098] | 09-16 |
由于生活在水環境中,水生生物生病往往不如陸生動物生病時那樣容易被發現,一般在發現時魚類已部分死亡。給藥方法也不如治療陸生動物那么容易,患病個體大多失去食欲,口服僅限于尚未失去食欲的群體;對養殖水體給藥,如全池潑灑,只適用小面積水體,大面積池塘,用量大,成本高,也不便操作,而且,治病藥物多數具有一定毒性,有的藥物還會在池水中或動物體內殘留,因此,一定要樹立防重于治的觀點。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環境條件三者相互影響的結果,那么,疾病的預防就可以從這三方面下手:[imG]upload/article/a2019091617161649.png[/imG]病原----控制和消滅病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和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共感 [閱讀率:10726] | 09-16 |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HN)和傳染性胰臟壞死。↖PN)是全球鮭魚養殖的主要病毒性疾病,由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HNV)和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IPNV)引起,造成養殖鮭魚較大死亡,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有關IHNV和IPNV共同感染虹鱒的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091617142089.jpg[/imG]IHNV可造成鮭魚養殖場毀滅性損失,成魚25-30%死亡,魚苗100%死亡。IPNV可導致虹鱒魚苗90%死亡。其中,感染IHNV和IPNV存活的魚將終生成為這兩種病毒的攜帶者。兩種病毒首次報導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后傳播到歐洲和亞洲。在中 [查看詳情] |
水溫降低,這個破壞力很強的病害又要興風作浪了!哪些藥可以鎮 [閱讀率:8578] | 09-15 |
最近水溫開始降低,秋天一過也就到了冬天,那接下來的魚病,最多的當是水霉了,水霉是真菌的一類,所以接下來也不是太忙,就想把真菌也系統的寫一寫,個人認識有限,就拋磚引玉,不對這處請大家指正。[imG]upload/article/a2019091518133675.jpg[/imG]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生物可以分成五類,這五類是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那另一類就是真菌界。由于真菌獨特的細胞結構、生活方式與生殖方式,所以把真菌單列為一界。真菌的細胞分成細胞核、細胞膜和細胞壁三部分組成,現在開發的真菌類藥品,都是在針對這三個部位進行藥物靶點的開發。由于人的細胞結構中不存在細胞壁,所以理 [查看詳情] |
死亡率高達95%的纖毛蟲病,先搞清楚原因,防治其實沒那么難 [閱讀率:12088] | 08-27 |
纖毛蟲病由聚縮蟲、累枝蟲、鐘形蟲等纖毛蟲類寄生引起。南方全年都發生,7-11月為發病高峰期。所有水產養殖品種都會被纖毛蟲寄生,纖毛蟲病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水產動物大面積死亡,死亡率高達70%~95%,特別是螃蟹、小龍蝦、南美白對蝦。再加上養殖者對纖毛蟲病不了解,發現不及時或處理不當,經常導致更嚴重的病害發生,讓人措手不及。[imG]upload/article/a2019082711102248.jpg[/imG]纖毛蟲病主要癥狀及危害以蝦、蟹為例,發病初期,蝦、蟹體表無明顯癥狀,只是行動較為遲緩,對外來刺激反應比較慢,經鰓部流出的水流緩慢,體表粘液有滑膩感,鏡檢可見少量鐘形蟲、累枝蟲、斜管蟲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諾卡氏菌通過激活線粒體半胱天冬酶途徑誘導牛乳腺 [閱讀率:6506] | 08-26 |
據報道諾卡氏菌是人類和動物的細胞內病原體。諾卡氏菌可導致局部或全身性諾卡氏菌病,伴有膿或肉芽腫,可能通過吸入、攝入或創傷性植入傳播,并可通過淋巴和血液循環傳播。引起諾卡氏菌病的最重要物種包括奶牛乳腺炎諾卡氏菌、殺鮭諾卡氏菌、巴西諾卡氏菌、鼻疽諾卡氏菌和新星諾卡氏菌。 在人類中,諾卡氏菌病的常見表現為肺諾卡氏菌病、中樞神經系統(CNS)諾卡氏菌病、肺外諾卡氏菌病、皮膚、皮下或淋巴皮膚諾卡氏菌病和諾卡氏菌血癥。在牛中,它與慢性鼻疽、流產、肺和全身性諾卡氏病有關。 在許多細菌病原體中,線粒體依賴性凋亡途徑被公認為主要的致病策略。在此過程中,凋亡因子打開線粒體通透性過渡孔,最終導致膜電位損失和細 [查看詳情] |
魚病知識--流行病學調查 [閱讀率:6694] | 08-26 |
水產動物的診斷包括水產動物臨床診斷,病理診斷及流行病學調查三個方面。雖然三個方面使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能有助于解決診斷問題。流行病學調查主要在養殖現場進行,針對的是發病群體和整個養殖環境。主要調查內容如下:1.群體中疾病發生的形式和度量疾病發生的形式:就是疾病在養殖群體中的流行強度,描述疾病流行的術語有以下四種:地方流行,流行,大流行,散發流行。疾病發生的度量:在描述疾病時一般計算疾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中的頻率,常用的描述有:發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患病率,感染率。2.疾病在養殖動物種群中的分布疾病的種群分布:是指對不同年齡,性別,種和品種等特征的種群,進行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水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不同生長周期星狀諾卡氏菌的毒力差異 [閱讀率:5683] | 08-26 |
星狀諾卡氏菌是一種人魚共患菌。諾卡氏菌是兼性細胞內病原體,能夠抵抗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殺菌活性。[imG]upload/article/a2019082614584588.png[/imG]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不同生長周期星狀諾卡氏菌的毒力差異,引用文獻如下:[imG]upload/article/2019082614592226.png[/imG]在魚類中星狀諾卡氏菌的感染癥狀可分為軀干結節型和腮結節型。其主要癥狀為軀干皮下脂肪組織及肌肉發生潰瘍,形成外觀形狀不規則的白色隆起癤瘡,剖開癤瘡流出白色稍帶紅色的膿液,內臟器官如心臟、脾臟、腎臟及鰾處也有白色結節或于鰓絲基部形成乳白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