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例]平頭鯛感染真鯛虹彩病毒、死亡 [閱讀率:17295] | 04-13 |
[病例586]福建省東山縣杏陳鎮,一口16畝的土池,平均水深1.4米,配有3臺1.5kW的水車式增氧機(圖1)。2019年4月份,放南美白對蝦100萬尾,籃子魚8萬尾,黃鰭鯛6千尾,平頭鯛8千尾,鯔魚3萬尾,100萬粒美國蛤。 8月15日,高溫晴天,池塘開始發現平頭鯛少量死亡,平均規格0.2斤/尾,接近成品魚,周邊一些池塘陸續發病已經半個月,死亡從幾尾發展到上百尾。 8月16日,高溫晴天,平均水溫32℃,死亡平頭鯛3尾,籃子魚100尾左右,其它魚未見死亡,內服“肝膽易康+出敗康+菌毒好迪”1:2:3,拌浮料60斤,早晚兩餐,連續3天,晚上使用“底加氧”、“速解安”改善 [查看詳情] |
[每周一例]黃鰭鯛魚種低溫期感染鏈球菌死亡 [閱讀率:14357] | 09-04 |
[病例560]廣州南沙新墾鎮16涌養殖黃鰭鯛白水塘,土塘標粗黃鰭鯛魚種,面積10畝,水深1.5米(圖1)。投喂膨化飼料和魚苗開口料。 2019年12月中旬投放黃鰭鯛孵化苗,規格約1.5~2cm/尾,2020年1月中旬發病時平均規格4cm/尾。 2020年1月16日,客戶反映早上喂料時,在下風口有10多尾死魚(圖2),死魚規格較大,約5~6cm/尾。魚照常吃料,無明顯減料。中午11:20塘頭用快速水質測試盒測得水體pH值8.2、亞硝酸鹽0.05mg/L、氨氮0(圖3),哈希溶氧儀測溶解氧8.96mg/L,飽和度103%,水溫21.8℃(圖4)。取3尾下風口水面游水的病魚 [查看詳情] |
[每周一例]黃鰭鯛魚種感染鰓隱鞭蟲 [閱讀率:15950] | 07-10 |
[病例551]廣東省廣州市南沙新墾鎮,有一口土塘養殖黃鰭鯛,面積12畝(圖1),水深2米,水體鹽度5‰,配備4臺1.5kW葉輪式和1臺1.5kW水車式增氧機,使用投料機喂料。2019年11月中旬,投放黃鰭鯛孵化苗種50萬尾,并于11月底搭冬棚越冬。越冬期間投喂冰鮮魚漿+膨化飼料,每天兩餐,期間未有變化。至2020年2月下旬,池塘魚規格約5厘米/尾。 2月19日,客戶反映池塘魚種厭食,有多數魚靠邊的現象,使用快速水質測試盒測得池塘各水質指標正常。撈取游邊病魚7尾回店檢查,鏡檢發現所有病魚鰓部均寄生有大量車輪蟲,客戶知情后決定自行處理。 2月20日,停料,使用某殺蟲藥(標 [查看詳情] |
[每周一例]晴天傍晚發生氣泡病,冬棚黃鰭鯛魚種游水厭食 [閱讀率:19462] | 06-18 |
[病例549]廣東省廣州市南沙有一土池,蓋冬棚培育黃鰭鯛魚種(圖1),2019年11月中投放魚苗。池塘面積12畝,配備5臺1.5kW葉輪增氧機和1臺1.5kW水車增氧機。 2020年1月6-7日,晴,魚吃料變差,傍晚時魚種在塘邊成群游水(圖2)。 1月8日,晴,15:30塘頭用水質快速測試盒測水質pH值8.3、氨氮無,亞硝酸鹽0.05mg/L(圖3),哈希溶氧儀測溶解氧13.6mg/L,飽和度169%,水溫26℃(圖4)。水色濃綠,泡沫較多,有零星漂浮魚。取5尾病魚回店檢查,肉眼觀察其中2尾魚體表鱗片脫落(圖5);顯微鏡檢查所有的魚尾鰭組織充有大量氣泡(圖6),其中1 [查看詳情] |
[每周一例]雨后轉晴, 黑鯛發生急性氣泡病死亡 [閱讀率:17004] | 05-16 |
[病例544]福建省福清漁溪鎮一黑鯛養殖土池(圖1),混養鰻魚,面積4畝,水深1.5m,鹽度約8‰,配備2臺0.75kW水車式增氧機,1臺1.5kW涌浪機。2018年放養鰻魚苗700尾,2019年10月放養黑鯛魚苗10000尾,至2020年4月,黑鯛規格70~300g/尾,鰻魚規格約1.5斤/尾。 4月20日,晴天,水溫約24℃,開始排水降低水位,準備出售鰻魚。 4月21-24日,連續陰雨天,停料,水溫降至17℃,水位降至30~50cm。 4月25日,晴天,水溫21.8℃,早上投料后開1臺水車式增氧機。下午5點,池塘水面漂浮大量死亡黑鯛,約500尾。水色嫩 [查看詳情] |
論文解讀--土荊芥對太平洋紅鯛的抗氧化和免疫刺激作用 [閱讀率:15664] | 10-15 |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土荊芥對太平洋紅鯛的抗氧化和免疫刺激作用,文章引用信息如下:[imG]upload/article/a2019101523270636.png[/imG]在水產養殖中,人們對使用藥用植物作為控制水產動物疾病的替代品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能激活不同養殖對象的免疫系統。許多化合物存在于植物中,包括類胡蘿卜素、維生素、類黃酮和其他酚類成分,這些成分是植物抗氧化和抗菌潛力的基礎。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這些植物或其提取物容易獲得、便宜且安全。本研究分析了土荊芥的組成(酚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和抗氧化能力(frap和abts),并以太平洋紅鯛(Lutjanus peru)為實驗 [查看詳情] |
[每周一例]黃鰭鯛魚種過塘應激,敗血癥增加死亡 [閱讀率:13926] | 08-01 |
[病例511]廣東珠海小林鎮一口黃鰭鯛魚種養殖池塘,面積4畝,水深1.7米。2019年7月2日從鄰近的母塘過塘放入黃鰭鯛魚種2萬尾,魚種規格約10-13cm/尾。過塘前在母塘密度過大,氨氮長期超標,達1.2-1.4mg/L,用各種藥物降氨氮無效,內服和外用治療效果不明顯,持續少量死亡。 7月3日,死亡300-400尾,上午簡易測試盒檢測水質,pH值8.3,氨氮0,亞硝酸鹽0.15mg/L。外用硫醚沙星+抗菌藥物。 7月4日,死亡約600尾。 7月5日,死亡約1000尾。 7月6日,死亡約500-600尾。 7月6日從塘邊取3尾游水的 [查看詳情] |
黃鰭鯛得了“腸炎”,原來是養殖戶的錯! [閱讀率:52375] | 11-30 |
黃鰭鯛,(俗稱)膠辣魚、又名黃腳立、赤翅,在廣東地區主要養殖區域在珠海、陽光、湛江等地,一般土池混養和輪捕輪養模式,主要與斑節對蝦、青蟹混養!黃鰭鯛養殖周期為1年左右可達到4-6兩/尾上市,在每年11月份-年初2月份就開始出苗或放苗,一年四季都有魚出。2017年即將接近尾聲,沿海氣溫也回落到“最冷”!伴隨氣溫的下降以及養殖環境中的底質、水質的惡化,最近珠海等黃鰭鯛養殖區域,出現黃鰭鯛“腸炎、腹水”!科斯力達技術員,通過對發病池塘黃鰭鯛的解剖,主要表現為:腹部膨大、腹腔內有大量積水。腹部兩側腫脹,肛門紅腫外突并稍翻出,稍壓腹部有血水流出。情況較輕的,剪開腸道,可見腸壁局部充血發炎,腸道沒有食物 [查看詳情] |
黃鰭鯛池塘處理藍藻案例 [閱讀率:53172] | 09-01 |
一、 基本信息:技術員:鄭傳杰 時間:2016年7月4日養殖戶姓名:黃平英 地址:珠海大虎六隊 面積:4畝 水深:1.5m 透明度:10cm 水色:藍綠色 主養:黃鰭鯛 套養:斑節對蝦吃食情況:正常 死亡情況:幾條 水源:河水 近期用藥:藍藻分解素二、 水質檢測信息:pH:8.8 氨氮:0 亞鹽:0 三、 鏡檢情況:藻相:以微囊藻和顫藻為主,少量綠藻四、 處理方案及分析:第一天 “解毒靈”兩包;解除藥殘和死亡藍藻的毒素第二天 “強效底凈”兩包氧化分解底部的雜質,“水博士”六瓶調水穩水第三天 “黃金益菌素B型”一包加十斤紅糖發酵三天,但是在此 [查看詳情] |
五月份珠三角地區黃鰭鯛養殖常見問題 [閱讀率:57276] | 05-19 |
黃鰭鯛:又名黃墻,黃腳立,赤翅,蠟魚等。屬鱸形目鯛科魚類,廣泛分布于紅海、阿拉伯海沿岸、印度、印尼、日本、朝鮮、菲律賓和中國近海。是華南沿海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黃鰭鯛營養豐富,肉質佳美,經濟價值高,是頗受群眾喜愛的食用魚類,在海水及咸淡水養殖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黃鰭鯛為淺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幼魚的適溫范圍較成魚窄,生存溫度9.5—35℃,生長最適水溫為24—28℃。成魚則可抵御2℃的低溫和35℃的高溫,生長最適水溫為26—30℃。適鹽范圍較廣,在鹽度為0.5‰—4.3‰之間的海水中均可生存。黃鰭鯛是一種海產暖水性淺海近岸魚類,廣泛分布于中國的東、南海海域,也是一種較好的海水養殖種類。今年4月份 [查看詳情] |
黃鰭鯛養殖連續五年豐收,頭批一次上市量達1.7萬斤的經驗之 [閱讀率:73664] | 04-30 |
撰稿| 江門粵海 珠海黃鰭鯛項目組黃鰭鯛在廣東地區俗稱膠辣魚,又名黃腳立,養殖主要分布在珠海,汕尾和陽江有少量養殖,從投苗至上市需一年半至兩年,價格走勢較為平穩。說到黃鰭鯛養殖,就不得不提到粵海來自珠海區域的的養戶郭容勝老板,連續5年賺錢,其近期頭批魚提前1個月出魚,頭批一次上市量1.7萬斤,創了當地記錄!且聽聽他有什么成功經驗之談。[b]人物介紹[/b][imG]upload/article/a2016043008562259.jpg[/imG]▲ 中:郭容勝; 右:江門粵海副總經理陳偉師 郭容勝,珠海小林區域粵海黃鰭鯛養殖大戶,從2011年年底開始,郭老板開始養殖黃鰭鯛,從他一接手黃鰭鯛 [查看詳情] |
黃鰭鯛金鼓魚金鯧魚等五魚混養 養出好收成 [閱讀率:70356] | 12-01 |
[imG]upload/article/a2015120114260791.jpg[/imG]■ 《海洋與漁業》記者 高曉霞/文圖在廣東番禺海鷗島,提起養黃鰭鯛,大家首推的就是石樓海鷗水產養殖基地。大家推薦的理由有三:產量高,病害少,出品的黃鰭鯛肉質細嫩。到底該基地有什么養殖秘訣,帶著這個疑問,記者實地探訪了海鷗島石樓海鷗水產養殖基地!拔覀凁B黃鰭鯛成功的關鍵是‘黃鰭鯛+金鼓魚+鯧魚+鱸魚+鳙魚’這五種魚的混養模式!别B殖場負責人鄭先生一語道破黃鰭鯛高產的奧秘。鄭先生表示,他們從事黃鰭鯛養殖已經有三十年歷史,既純養過,也混養過;也曾經歷過養殖失敗遭受損失的情況,幾番摸索,終于總結出了目前這種 [查看詳情] |
黑鯛、紅鲉放苗后急性游水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57337] | 10-13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新一劉老板,養殖一塘水面5畝,水深1.3m池塘,2015年8月17日放養6~8cm黑鯛5000條與2~3cm紅鲉20萬圍網各一半,開3臺增氧機。放苗后第二天出現黑鯛打轉、紅鲉黑身游,不沉水,未處理。 8月19日,晴,黑鯛打轉、翻肚魚上100條,塘邊游水魚約500條,紅鲉黑身不計其數。上午9:56驗水,pH=8.4,亞硝酸鹽0.3mg/L,氨氮1.0mg/L。打轉魚鰓部沾有中量小環藻,部分魚胃有料。1個鐘后,使用“生命素(7瓶)+碧水安(7瓶)+速解安(7包)”分別潑水。 8月20日,晴,pH=8.4,亞硝酸鹽0.25mg/L,氨氮0.8mg/L,岸邊見4 [查看詳情] |
珠三角地區黃鰭鯛鏈球菌病流行特點和防治建議 [閱讀率:57962] | 10-10 |
通過對珠海市斗門區池塘養殖黃鰭鯛發病情況進行調查,結合實驗室診斷,初步確診是鏈球菌引起的大面積發病。多數發病池塘水質差,調水、增氧能顯著降低死亡量。堅持內服對該菌敏感的抗菌藥物和保肝藥物是根治鏈球菌病的關鍵。廣東珠三角地區今年池塘養殖黃鰭鯛發病率高,損失很大,各地發病魚癥狀和流行情況基本相同,我們對珠海市斗門區池塘養殖黃鰭鯛發病情況進行了調查,結合實驗室診斷,初步確診是鏈球菌引起的大面積發病。下面將具體情況介紹如下。[b]一、發病魚癥狀[/b]少量病魚死亡前在水面打轉、瞎眼,觀察病魚鰭基出血(圖1);肛門發紅,肛門周圍出血(圖2);鰓貧血,鰓蓋內緣出血、潰爛(圖3);解剖見肝臟充血、腫大,脾 [查看詳情] |
黃鰭鯛苗吃料太猛導致消化不良“飽死”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62279] | 05-22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新環村梁老板養殖一黃鰭鯛塘,水面6米,水深1.2米,放20萬苗2個月,規格在3公分左右,12斤魚糜每餐,一天兩餐,開1-2臺增氧。 5月12日,晴,梁老板發現有10條左右在塘邊游水,目測漲肚,黑身、突眼。當天死亡有30多條。我到塘檢測水質各項指標在正常范圍,水中有大量水蛛,撈起發病的魚發現有大量腹水。結合梁老板喂料情況斷定為“飽死”建議客戶停料3天,待魚苗吃完水蛛再投喂,并配合使用“永樂碘+膚毒康+出敗康”潑水。 5月13日,晴,死亡30條左右。 5月14日,晴,死亡20條左右。 5月15日,晴,水蛛幾乎吃完,死魚2-3條,沒有發 [查看詳情] |
藍藻毒素導致黃鰭鯛慢性中毒死亡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55995] | 01-09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新二村何老板一黃鰭鯛塘,6畝水面,1.7水深,4個月魚,6/7錢重,半塘微囊藻。 7月27日到店檢測水質,反映每天死魚20條左右,檢測pH值8.4,亞硝酸鹽鹽0.1mg/L,氧10.0mg/L,建議:“氧速保(2瓶)+蟲藻易克(5包)”。 7月28日,檢測pH值8.1,溶解氧7.2mg/L,亞硝酸鹽鹽0.05mg/L,藍藻減少不明顯,死魚20條。 7月29日,使用“三環活力源凈水型(6包)+利菌多Ⅱ(5瓶)”,死魚15條左右。 8月2日,水色淡綠,到塘觀察無微囊藻,死魚1、2條;至8月17日回訪,微 [查看詳情] |
一例黃鰭鯛“疑似”鏈球菌病處理的處理方法 [閱讀率:51257] | 01-07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東湖村楊老板有一6畝立魚池塘,存塘量一萬多斤,規格2量左右,配置3臺增氧機。 7月20日開始出現死魚,到7月27日數量上升至100多條/天,期間有過用氯制劑消毒,但無效 7月27日,水質指標pH值8.0、亞硝酸鹽0.3mg/L、氨氮無,鹽度1‰,魚眼球突出,鰓絲充血,根據往年確診經驗(周國清店長),按鏈球菌病處理。 建議:7月28日早上,用“速解安(4包)+營養快線(4包)”解毒; 7月29日早上,用“永樂碘(4支)+黃連解毒散(4包)+炎膚康(4包)”消毒; 7月28日~8月1日 [查看詳情] |
黃鰭鯛吃料變慢的改善辦法介紹 [閱讀率:20852] | 12-17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燈二村何老板一黃鰭鯛塘,水面約10畝,水深約2米,配置8臺1.5千瓦增氧機(常開4臺);投喂3包/餐。 10月20日,開始抽地下水; 11月1日開始慢料,至11月10日只能投喂量1.5包/餐,當天下午塘主使用“硫酸銅”消毒,次日魚開始閉口;11月12~14日連續換水,15日可投喂20斤/餐。 11月16日,測水質:亞硝酸鹽0.25mg/L,氨氮1.2mg/L,外潑“速解安(10包)”,然后連續2晚干撒“底居安(7包)+底加氧(7包)”。 11月18日,可吃料80斤,測水質:亞硝酸鹽0.3mg/L,氨氮0.2mg/L。 [查看詳情] |
解毒改底增氧方法處理黃鰭鯛鏈球菌病一例 [閱讀率:14954] | 10-29 |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新環村高老板一黃鰭鯛塘,水面6月5畝,水深1月8米,農歷2月28放10萬苗,近2個月沒用藥。臺風后開始有7~8條死魚。 10月1日,用“混殺安”消毒殺蟲。 10月3日,東風,用“硫酸銅”殺微囊藻。 10月4日,慢料,40-50條死魚。 10月6日,100條死魚,到店測水質,pH8.0,亞硝酸鹽0.2mg/L,無氨氮,溶解氧5.0mg/L。 10月7日,120條死魚,使用“優肽(8包)+速解安(4包)”。 10月8日,36條死魚,連用3天“底居安+底加氧”。 10月10-12日,30條死 [查看詳情] |
黑鯛機械損傷后感染細菌導致爛身死魚處理一例 [閱讀率:11647] | 09-18 |
廣東珠海白蕉藥店來了一個江門客戶養殖黑鯛,過塘(機械損傷)至子塘:5畝水面,水深1.2米,鹽度約千分之三,過塘后第二天開始20-30條死亡,后每天逐步增加,直至300條/天,已持續死亡一個月。 12月4日到藥店咨詢檢驗,檢驗水質指標:亞硝酸鹽0.3,氨氮0.1左右,其他指標正常,鏡檢魚鰓有大量的車輪蟲,魚體表有類似打印型爛身,除此之外無爛身充血癥狀 建議用藥: 第一天:新威滅1支+蟲藻易克3包 下午干撒底居安3包+底加氧6包 第二天:永樂碘+舒膚康+出敗康各6包 第四天:再用一次消毒 同時內服:正元康+菌毒好迪1:3 ;一天一餐(40斤料),連用5天。 12月12 [查看詳情] |
黃鰭鯛腸炎惡化導致死魚的處理一例 [閱讀率:9827] | 09-18 |
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燈二村何老板一黃鰭鯛塘,水面約10畝,水深約2米,增氧配置6臺1.5千瓦(常開2臺);現投喂40斤/餐,7月中旬開始出現腹水、肛門紅腫的個魚,每天約10多條的死亡;天氣悶熱或增加投喂時死亡量明顯增加。 8月12號,塘主使用“硫酸銅+殺藻劑”清殺塘面大量出現的藍藻 8月14~15號,水體明顯渾濁,投喂魚基本不吃 8月17~20號,死亡量增加,峰值達100多條 8月21號,外用后“碧水安+速解安”解毒;次日死亡量無明顯變化,晚拌料試喂可吃食約20斤; 8 [查看詳情] |
妙用卓越產品解決海參多寶魚養殖難題 [閱讀率:8778] | 06-19 |
作者: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 姚增 卓越活菌王、黑金神、靈活100:抑制青苔·生物改底 兩不誤! 走訪威海文登市于老板,他稱:“用卓越的活菌王(粉劑)、黑金神、靈活100抑制青苔效果特別好,不但起效快,而且還有生物改底的作用。我介紹了這種方法給好幾位養殖戶,使用效果都相當明顯!” 使用方法:于老板每口塘的面積大概在20畝,下午將8包活菌王(粉劑)+4包黑金神+4包靈活100放在桶里浸泡一晚于第二天早上全池潑灑,用后15~20天,效果非常明顯! 用卓越新活菌王:水色一天比一天好! 威海文登市慈老板:有400多畝池子。前段時間因為下了3天的大雨,導致其中一口50畝的池子出現紅水! 處 [查看詳情] |
鯛科魚類養殖常見病細菌病及其防治方法 [閱讀率:18399] | 10-21 |
隨著鯛科魚類養殖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的發展和養殖種類的不斷引進,由于檢疫制度和方法的不嚴密,使國外的魚類疾病也隨之帶入,并蔓延于全國,導致鯛類的細菌性疾病日趨嚴重,成為制約鯛類養殖發展的重大障礙。因此,較系統地介紹鯛類細菌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對研究者和養殖業者都大有裨益。 1、弧菌病 病原:高水溫期發生的弧菌病的病原主要為鰻弧菌(Vbrio angnillarum)。革蘭氏陰性,能運動,短桿狀,稍彎曲,兩端圓,大小為0.5~0.7μm×1~2μm,極端單鞭毛。低水溫期發生的弧菌病的病原除弧菌屬的細菌外,還有沿海屈撓桿菌(Fexibacter maritimus)與 [查看詳情] |
日本斜帶髭鯛池塘無公害高產養殖技術 [閱讀率:12921] | 03-06 |
1、池塘條件:選用換水條件良好的沙質底或泥沙質底的池塘,池深2.5~3m,水深1.8~2.5m。 2、清塘與肥水:在魚種投放前徹底進行干塘消毒,清除池底污泥。魚種投放前1個月,每畝用生石灰100~150kg全池潑灑消毒1次,曝曬3天后注入50㎝深的水,然后培育浮游生物,一般每畝施生物肥15~20kg,待池水變成茶褐色后,再向池塘注水50㎝。池塘水位提高后,向池中投入嗜弧菌、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制劑進行調水。 3、苗種放養:當水溫升至11℃以上時,即可向池內放養苗種。規格要在10~20尾/kg以下,放養密度為900尾/畝左右。苗種應選擇體色一致且近似天然苗種體色的個體,要無傷 [查看詳情] |
黑鯛苗種池塘生態培育試驗 [閱讀率:8957] | 03-06 |
一、前期室內培育:①親魚培育:親魚3~4齡,平均體重0.5~1kg/尾,雌魚略小,雌雄比為1:2,共50尾,培育密度為5尾/m2。每3~5天換水1次,換水率為100﹪,并對親魚定期使用福爾馬林及抗生素進行藥浴。投餌量也從0.5kg逐漸增加至1.5kg。培育成活22尾,成活率44﹪。②產卵、孵化:開始自然產卵,但數量較少;進入產卵高峰期,產卵量為120.8萬粒;水溫自然升至20.8℃,產卵量明顯減少,卵質量差。受精卵在卵孵桶中進行孵化,1個卵孵桶放20萬粒受精卵,微沖氣。孵化率平均為70﹪。 二、仔魚培育:培育期間水溫為自然溫度16~23℃,海水比重1.016~1.020,溶解氧大于5m [查看詳情] |
自然海水加地下井水養殖條石鯛試驗 [閱讀率:11921] | 06-23 |
條石鯛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較高,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是目前正在開發的名貴海水魚類,養殖前景廣闊。條石鯛生存水溫為6~32℃,最適生長水溫為18~26℃,水溫高于10℃時正常攝食,在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生長越快。 1、魚苗放養:體長4~5厘米,共計12000尾,規格整齊,健康活潑,無病無傷。放養在2個養殖池中,總面積72平方,平均放養密度為167尾/平方。 2、水質管理:常流水充氣養殖,保持水深60厘米,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日水循環量為飼育水體的4~6倍,7~9月份高溫期加大到8~10倍。5~11月份以自然海水為主,這段時間海水溫度較高,生長迅速,海水溫度超過26 [查看詳情] |
凹頭鯛工廠化養殖技術介紹 [閱讀率:10985] | 06-22 |
1、水質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pH 7.0~8.0,溶解氧為4mg/L以上,氨氮、亞硝酸鹽均小于0.2mg/L。 2、苗種放養 ①放苗前的準備:水泥池經過徹底沖刷清洗后,用濃度為15~20g/m3漂白粉全池消毒,然后用清水沖洗3遍。②苗種選擇:首先選擇同齡同批的苗種,且苗種體質健壯、體色鮮艷、體表無傷、無畸形。③放養密度:凹頭鯛的養殖密度應根據養殖水質、設施條件及苗種個體大小等確定,其商品魚規格通常為450~500g/尾。 3、養殖管理 ①投喂:凹頭鯛經人工馴化可集群攝食顆粒飼料,浮性飼料和沉性飼料都可以。水泥池養殖最好選用浮性膨化飼料,便于觀察魚的攝食情況,也便于水 [查看詳情] |
彩紅鯛養殖常見病水霉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1983] | 08-27 |
此病由水毒菌引起。發病時病魚急躁不安,獨游水面或淺灘,游動緩慢,體表有絮狀水霉著生,皮膚黏液增多,魚體消瘦衰弱而死。此病一般在水溫18℃時最為流行,特別是魚種下塘時易發生。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池。拉網,運輸、操作要小心,勿使魚體受傷,合理放養,防止水溫劇烈變化,避免魚體凍傷。 (2)發病后可用3%~5%的食鹽水浸浴5分鐘;或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和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有較好的療效。 [查看詳情] |
真鯛雙陰道蟲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1596] | 08-27 |
1.主要病原 真鯛雙陰道蟲。 2.主要癥狀與診斷 肉眼可見到黑褐色蟲體。蟲體吸食魚血,寄生數量多時,宿主嚴重貧血,鰓絲變為蒼白,肝腎變色。病魚粘液增多,運動失調,頭部左右擺動。鰓蓋張開,食欲銳減,最后呼吸困難而死。肉眼觀察并結合鏡檢方法確診。 3.流行情況 雙陰道蟲病是嚴重危害真鯛養殖的病害之一。在山東,廣東、福建等地均時有發生,甚至水族箱中的真鯛亦可受害。以當年魚發病較為嚴重,春季、冬季常見。 4.防治方法 ①可用濃鹽水(在海水中另加6%的食鹽)浸泡15分鐘,但注意勿使患病魚受傷; ②1%的過氧化焦磷酸鈉海水溶液浸洗病魚1分鐘(水溫18~19 [查看詳情] |
彩紅鯛養殖常見病斜管蟲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0700] | 08-27 |
此病由斜管蟲侵入魚體皮膚和鰓部引起。病魚分泌大量黏液,體表形成灰白色的薄膜,鰓部紅白相間,終日游于淺灘。嚴重時鰓部高度貧血呈蒼白色,病魚消瘦發黑,游泳遲緩,呼吸困難,導致死亡。水溫在15~20℃時只3~5天就會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體用魚蟲克星0.15克全池潑灑。 (2)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0.5克和硫酸亞鐵0.2克全池潑灑。 (3)用2%食鹽水或0.4%~0.5%福爾馬林溶液浸浴病魚5分鐘。 [查看詳情] |
彩紅鯛養殖常見病魚鲺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1353] | 08-27 |
此病因魚鲺大量繁殖,侵入魚體體表而引起。病魚呈不安狀態,魚體較為消瘦,嚴重時,病魚離群獨游,漂浮水面,體色發黑,最后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體用魚蟲克星0.15克全池潑灑。 (2)每立方米水體用90%晶體敵百蟲0.3克全池潑灑。 [查看詳情] |
彩紅鯛養殖常見病潰瘍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0393] | 08-27 |
該病病因為魚體擦傷或凍傷。最常見于魚體的背側和腹側,皮膚發炎腫脹,由白色轉黑色,組織成片狀剝離,潰瘍脫鱗。鰓蓋、體側、顎下等處也均有發現。常發生在連續高溫季節或入秋后寒流來臨魚體凍傷而致。 防治方法 防止魚體凍傷或擦傷,注意水溫變化;注意水體更新,保持水質清新。發病時,可用長效水體消毒劑或二氯海因0.3毫克/升全池潑灑,同時以魚復寧2%添加于飼料中連續投喂3天。 [查看詳情] |
真鯛綠肝癥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10802] | 08-27 |
病魚肝臟部分或全部變為綠色。病因是攝食了變質的餌料。 防治方法 避免投喂變質餌料,加強飼養管理。 [查看詳情] |
真鯛黃脂癥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9869] | 08-27 |
病魚內臟脂肪組織部分或全部變為黃褐色。真鯛發生黃脂癥的主要原因是魚攝食了含有變質脂質餌料。在夏季投喂時,餌料受高溫、紫外線的作用易引起變質。另外,在陽光下解凍作為真鯛的生餌料的沙丁魚時,其脂肪容易酸敗,若給養殖真鯛投喂這樣的餌料,就很容易發生真鯛黃脂癥。 防治方法 一旦發生該病,應及時強化投喂維生素E和復合維生素。在預防上,夏季時應盡量投喂新鮮的餌料。 [查看詳情] |
真鯛淋巴性白血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9607] | 08-27 |
病魚魚體體色變白,離群獨游于水面,體表有潰瘍病灶。解剖魚體檢查其腎腫大,并有綠肝癥狀,腹腔內出現帶有血液的腹水。真鯛發病后死亡率可達10%-20%,目前還沒有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當真鯛發生這種疾病時,應及時投喂抗生素和復合維生素,可減少死亡,降低經濟損失。 [查看詳情] |
真鯛滑走細菌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9703] | 08-27 |
真鯛滑走細菌病是由柱形屈撓桿菌感染魚體體表而引起。病魚頭部、吻端糜爛,吻端至鰓蓋部位充血,身體軀干后方特別是靠近尾柄附近的地方有白濁現象,腫脹且豎鱗,繼而尾鰭腐爛。 防治方法 在夏季發病時,應立即投喂中藥抗菌劑治療。在發病初期治療效果最好,所以及早發現是十分重要的。 [查看詳情] |
真鯛養殖常見病弧菌疸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9777] | 08-27 |
真鯛弧菌疸病又稱潰瘍病。分夏季弧菌病和低水溫弧菌病兩種。夏季高水溫期發生弧菌病,即為夏季弧菌病,表現為魚體體表有出血性糜爛和潰瘍,在病魚中可見到肛門出血、腫脹和腹水癥,從晚秋到冬季,特別是表層水溫急劇下降2-3℃時易發生,低水溫弧菌病。病魚體表有出血性糜爛和潰瘍,并普遍存在黃脂癥等餌料病害。 防治方法 對夏季發生的弧菌病和冬期發生的弧菌病,可口服土霉素,以每天每千克體重用藥50毫克混合餌料投喂,連續7-10天。但對低水溫弧菌病,除口服土霉素外,還應投復合維生素,在夏末,不要投喂變質或質量差的餌料,并加強飼養管理。 [查看詳情] |
真鯛長頸頭蟲病的防治技術 [閱讀率:9432] | 08-11 |
2001年3月上旬以來,寧德蕉城區三都鎮網箱養殖的真鯛發生多起真鯛長頸棘頭蟲病,尤以三都鎮青澳養殖區最為嚴重。其中有一家養殖戶共養了100多箱真鯛魚種,體重在100~150克左右,每天損耗400多尾,且發病率高達50%。當時水溫在12~17度,發生大量死亡頗為意外。以我們施藥治療一財后,病情得到有效地控制。 一、流行、癥狀與危害 據有關材料記載此病感染率在70%左右,盛期為6~7月,在當時低溫(12~17度)情況下,真鯛大面積發生此病卻很少見。該病主要危害真鯛魚種和成魚,特別是魚種,嚴重寄生時會引起批量死亡。因此要特別注意,嚴加防范。 真鯛長頸棘頭蟲主要寄生在真鯛的直腸內, [查看詳情] |
巴西鯛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技術 [閱讀率:10786] | 08-07 |
一、 生物學特性 巴西鯛,學名小口脂鯉,又稱南美鯡魚,在分類上屬于脂鯉 目,無齒脂鯉科。原產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水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國的湖泊、水庫中,為巴西國內的主要淡水經濟魚類,具有生長快、個體大、抗病能力強、易飼養、易捕撈、肉質鮮美等優點 。我國1996年3月由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從巴西引進夏花魚種,經強化培育 ,1998年6月在國內首次獲得人工繁殖成功,F已在廣東省、廣西、海南 、福建、上海、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河南、北京、天津、新疆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推廣養殖。1999年,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在面積為1畝,水深1.2米的土池中試驗養殖,歷時11 [查看詳情] |
黃鰭鯛養殖技術 [閱讀率:20248] | 08-07 |
黃鰭鯛又名黃加拉、赤翅。適應力強,生長快,為我國南方網箱養殖的重要對象。黃鰭鯛體長橢圓形,側扁,背面狹窄,腹面鈍圓。體高,頭部尖。背鰭鰭棘部與鰭條相連。尾叉形。體色青灰帶黃,體側有若干條灰色縱走線,沿鱗片而行。背鰭、臀鰭的一小部分及尾鰭邊緣灰黑色,腹鰭、臀鰭的大部及尾鰭下葉為黃色。該魚廣泛分布于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紅海及我國臺灣、福建、廣東沿海。在河口半咸水域亦有分布! ↑S鰭鯛為淺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幼魚的適溫范圍較成魚窄,生存適溫9.5~25℃,生長最適水溫為17~27℃;致死低溫8.8℃,致死高溫為32℃。成魚則可抵御8℃的低溫和35℃的高溫。適鹽范圍較廣,在鹽度為0.5%~4. [查看詳情] |
黑鯛養殖技術 [閱讀率:26406] | 08-07 |
品種名稱:黑鯛 俗稱:黑加吉、海鮒、黑立、烏格 學名:Sparus macrocephalus 一、黑鯛概述 1、生物學特征: ①形態特征: 黑鯛體側扁,呈長橢圓形。頭大,前端鈍尖,第一背鰭有硬棘11-12,軟條12。兩頜前部各有3對門狀犬齒,其后為很發達的臼齒,上頜側部4-5列,下頜側部3-4列,鋤骨及口蓋骨上無齒。兩眼之間與前鰓蓋骨后下部無鱗。側線上鱗6-7枚,體青灰色,側線起點處有黑斑點,體側常有黑色橫帶數條。 ②生活習性: 黑鯛喜在巖礁和沙泥底質的清水環境中生活。黑鯛為廣溫、廣鹽性魚類,生存鹽度為4.09‰-35.0‰,生長適應鹽度10.0‰-30.0‰。耐低溫能力較真鯛強 [查看詳情] |
怎樣防治養殖真鯛的車輪蟲? [閱讀率:8861] | 08-07 |
在進行海水網箱養殖真鯛的時候,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養殖真鯛的尾柄處或背鰭基部出現黑點,并迅速向前后蔓延擴大,以致整個體色變黑,鰓變為粉紅色,粘液增多,嚴重者頭部向下,尾鰭朝上,與水面近似垂直,不久死亡。用顯微鏡檢查,病魚體內有大量車輪蟲聚生,因此將這種病稱為車輪蟲病。 防治方法: (1)在進行拉網、運輸等操作時,要特別注意避免擦傷養殖真鯛的魚體。 (2)在易發病季節,可用硫酸銅、漂白粉掛袋的方法達到預防或消毒的目的。 (3)用硫酸銅8ppm加硫酸亞鐵10ppm浸洗病魚10~15分鐘。 (4)在配合飼料中加入適量的土霉素藥物投喂真鯛。 在養殖的真 [查看詳情] |
什么是養殖真鯛的弧菌?如何防治? [閱讀率:9126] | 08-07 |
弧菌病又稱潰瘍病,分夏季弧菌癥和低水溫弧菌癥。夏季高水溫期發生的弧菌病,即為夏季弧菌病。表現為魚體體表有出血性糜爛和潰瘍,在病魚中可見到肛門出血、腫脹和腹水癥,低水溫性的弧菌病,即從晚秋到冬季特別是表層水溫急劇下降2~3℃時發生。病魚魚體表有出血性糜爛和潰瘍,并普遍存在黃脂癥等的餌料障害。防治真鯛弧菌病的措施是:夏季發生的弧菌病和冬期發生的弧菌病,可口服土霉素,以每天每公斤50毫克的量混合飼料投喂,連續7~10天,但低水溫弧菌病,除口服土霉素外,還應投復合維生素,在夏末時,不要投喂變質或質量差的飼料,并加強飼養管理。 [查看詳情] |
什么是養殖真鯛的黃脂癥和綠肝癥?如何防治? [閱讀率:9266] | 08-07 |
養殖真鯛的體內內臟脂肪組織部分或全部變為黃褐色,這就是黃脂癥。真鯛發生黃脂癥的主要原因是因魚攝食了含有變質脂質飼料而引起的,特別是在夏季投喂時,飼料受高溫、紫外線的作用易引起變質。另外,在陽光下解凍作為真鯛的生飼料的沙丁魚、玉筋魚和是魚時,其脂肪容易酸敗,若給復合維生素。在預防上,夏季時應盡量投喂新鮮的飼料。 養殖真鯛的肝臟部分或全部為綠色,這就是綠肝癥。病因亦是由于攝食了變質的飼料。防治措施就是應避免投喂變質的飼料,加強飼養管理。 [查看詳情] |
養殖真鯛中出現“口爛”、“尾爛”癥是什么?如何防治? [閱讀率:10053] | 08-07 |
這是滑走細菌病,由柱形屈橈桿菌感染魚體體表引起的。若養殖的真鯛中發現有的真鯛頭部、吻端糜爛、吻端至鰓蓋部位充血、身體軀干后方特別是靠近尾柄附近的地方有白濁現象,腫脹又豎鱗,繼而尾鰭腐爛。防治措施是:在夏季發病時,應立即投喂抗菌劑治療。該病的治療效果最好是發病初期,所以及早發現是十分重要的。 此病的發生與養殖環境有密切關系,放養密度疏些會減少疾病的發生。養殖期間采取人工定期拉疏魚的養殖密度,保證良好的飼養環境,是防治真鰓此病的最好方法。 [查看詳情] |
養殖真鯛魚體體色變白是什么? [閱讀率:11074] | 08-07 |
這是淋巴性白血病。人工養殖的真鯛中有的魚體體色變白,離群獨游于水面,體表有潰瘍病灶。解剖魚體檢查其腎腫大,并有綠肝癥狀、腹腔內帶有血液的腹水。真鯛發病后死亡率可達10~20%,目前還沒有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當真鯛發生這種疾病時,應及時投喂抗菌素和大量的復合維生素,可減輕死亡,降低經濟損失。 [查看詳情] |
短鯛的常見疾病以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3535] | 08-07 |
1.不良的環境: 環境是使得短鯛生病最的主因。所謂環境,包含水溫、水中硝酸鹽濃度、pH值、硬度、水中溶氧量 ... 等魚類生活的因素。當魚只于不適合生存的環境中,生理反應無法正常運作,則會體色暗沉、生長速度緩慢,嚴重時則會發病。在魚病的三要素中,環境是最主要的因素,排名第一,格外重要。常有人在短鯛發病后不斷投藥,其實應該先換水,改善不良的環境,再來觀察短鯛狀況是否有改善,最后再考慮投藥處理。不論是養短鯛也好,都要有「 預防重于治療 」的觀念,保持良好的環境,就能避免魚病。 2.受壓迫的魚只:當魚只過度緊張時,體表會發黑或幾乎無色,到處亂沖撞。壓迫一部份是來自不良的環境,再者是人為的侵擾和 [查看詳情] |
使用浮式網箱養殖雙色笛鯛 [閱讀率:9185] | 08-07 |
用浮式網箱進行了雙色笛鯛的飼養試驗。網箱設在佛羅里達州一個面積為3.2h㎡的小型咸水湖中,一具網箱直徑7 m,深7 m,容積共300 m3,放養密度為25尾/m3(3.2kg/m3);另一具圓形網箱直徑10 m,深7 m,容積共600 m3,放養密度5尾/m3(0.72 kg/m3),兩只網箱共投放雙色笛鯛10500尾。第一個網箱的魚,飼養246 d后,由16.5 g長到302.8 g,體長達25.6㎝;第二個網箱的魚,飼養178 d后由42.3 g長到245.6 g,體長達23.8㎝。 試驗結果表明,在網箱中飼養的雙色笛鯛,其體重和體長增長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野生魚。試驗魚的成活率為70 [查看詳情] |